第03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之花 最美盛开(一)
孙丽在钻研业务。 薛海燕摄
谭文波在维修管道设备。 马呈忠摄
梁庆莲在示范割胶。 (资料图片)
徐州(左一)向埃塞俄比亚铁路公司副董事长德博先生(左三)讲解工程进展。 (资料图片)
李杰在检修测试控制系统。 梁 婧摄

编者按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广大职工致以敬意。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被称为“最美职工”,都是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人。作为基层劳动者,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付出和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谛。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报从今天起将连续推出“劳动之花 最美盛开”两个专版报道,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

徐工集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孙丽:

“创新让我们永不止步”

本报记者 薛海燕

她进入徐工集团那年,徐工刚刚生产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当时,德国的利勃海尔已制造出800吨履带起重机产品。她在心中发誓:一定要让中国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

20年后,她带领徐工科研团队,设计出能一次起吊3600吨履带起重机,并可变形为一车两用的2000吨级起重机,从而向全世界宣告:世界第一吊,属于中国!

她,就是徐工集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孙丽,46岁的她已在徐工集团工作了整整24年。24年来,孙丽带领徐工科研团队开展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20项。

2013年前,我国20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售后服务等都受制于国外。根据徐工集团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要求,孙丽毅然扛起了3600吨履带起重机的研发重任。该产品被称为“世界第一吊”,也是国家“863”项目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超乎想象的技术难度,孙丽日思夜想:要吊起4000吨重量,必须有4000吨的配重对称“压着”。这样一来,产品总体承重接近1万吨,还要能移动,究竟该怎么办?

穷尽所有思路后,孙丽开始研究桥梁建筑。她认为,桥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带起重机的受力模式相似,那么,它们的结构也应该有相通之处。孙丽考察了全国著名桥梁,尽管桥梁设计理念远远超出工程机械设计理念的范畴,但也极大地启发了她的设计思路。

然而,当孙丽刚刚在力学领域找到新的设计方向时,用户又进一步提出实现一车两用的全新要求。孙丽再次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大型工程的施工工法,对每个部件都做了数轮讨论和优化。最终,创造性地采用超大型履带起重机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技术,将配重方案做到了7种,臂架形式超过了10种,采用组合臂架、多机构同步控制、一车多用、超起配重动态平衡等多项创新技术和创新设计理念,设计出了真正的国之重器——XGC88000型3600吨履带起重机,创造了3项国际首创技术及6项国际领先技术,拥有80多项国家专利,将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水平迅速提升到国际前沿,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垄断地位,迫使国外同类产品报价下降了20%以上。

孙丽说:“创新让我们不怕苦,创新让我们不服输,创新让我们永不止步。只有创新,才能成就我们的梦想。”孙丽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科技人物”、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谭文波:

勇于钻研才能更加优秀

本报记者 马呈忠

最近,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谭文波与螺杆钻现场检测技术创新较上了劲。

“螺杆钻是连续油管水平井作业的关键工具,使用频繁。入井前,只能靠人工目测判断,出了问题效率就会受影响。我要努力攻克它,让工友们有个称手的工具!”说起钻井工具创新改进,谭文波如数家珍。

1970年出生的谭文波,从小目睹父亲在采油一线的辛勤工作,对石油钻井工作的艰辛深有感触。长大后子承父业的谭文波,不满足递递工具,打打下手,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技术论文,钻研实验。

2013年,新型桥塞坐封工具即将投入使用。为了能够彻底摆脱原动力源的坐封方式,降低生产风险、节约作业成本,谭文波连续十几天没回家,一直坚守在生产基地。

电机调试完毕,工具本体紧固到位,打压泵链接完成,压力表显示正常,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最后一次工具坐封实验正式开始,1MPa、2MPa……随着逐级打压,压力表盘数值指到了20MPa,电机工作正常,工具运转正常,坐封成功。看着运转正常的坐封工具,谭文波才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

在推广应用现场,谭文波一口井接一口井地跑,亲自把关工具下井,甚至有3天没合眼加班搞科研的经历。截至目前,该技术在新疆油田桥塞封闭作业中应用1300多井次,创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在技术创新的路上,谭文波努力前行,先后完成技术论文24篇,开展小改革3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4项。

海南橡胶集团山荣分公司胶工梁庆莲:

割胶“神刀手”

本报记者 何 伟

成为一名“全国割胶技术能手”,靠的是什么?“苦练!”海南橡胶集团山荣分公司胶工梁庆莲回答干脆。

1993年,年仅20岁的梁庆莲从广西邕宁来到海南国营山荣农场18队,当上了一名割胶工。

在广西时,梁庆莲从没见过橡胶树,更没拿过胶刀。刚到海南的一天凌晨,看到胶林中闪烁的胶灯和熟练操作的割胶工时,她内心充满敬佩,“我要成为优秀割胶工”。

割胶并非易事。回想起当年做学徒的日子,梁庆莲用“狼狈不堪”形容自己:“割胶看似简单,当拿起胶刀,才知道有多难,不是手到腰不转,就是腰转脚不到,要么深浅不均,要么割线不整。”

技术不达标会损害橡胶树。梁庆莲找了一大堆割胶技术书籍,反复学习,挨个向割胶老师傅求教。她抱着树桩,一遍又一遍练习,有一阵,她每天要练10多个小时,吃饭时间都用上了。

不同品系的胶树,割法是有区别的。为此,梁庆莲专门挑选树皮厚的枇杷树来练,手划破了,包一下接着练,双臂胀痛,甩一甩再割。胶林里蚊子叮咬,她就在胶筐上绑块蚊香。为了练割胶,她被蛇咬过、被蝎子和毒蜈蚣蛰过。

日复一日,梁庆莲很快掌握了割胶“稳、准、轻、快”的要诀和本领,做到了割面光洁,割线流畅,深浅适度。

从此,梁庆莲与橡胶树结缘了。25年来,她总是第一个起床敲钟上岗,对于不按时起床的胶工,她一个个去喊、去催。该下班了,当看到还有人没有割完胶时,她都会帮忙割完,还经常为生病的胶工顶班。

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梁庆莲担任山荣公司荣发队割胶辅导员;2011年3月份,梁庆莲被任命为山荣分公司割胶总辅导员,负责分公司2500多名胶工的割胶技术。自此,她将主要精力用于指导胶工提高割胶技术,把优秀的割胶技艺传授给更多的胶工。同时,她还参与指导地方胶农的割胶技术,每年为地方培训胶农1200人次,不收取任何报酬。

教徒弟,梁庆莲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她的第一课是教育徒弟要先学会用技术呵护胶树。“不能一味追求产量,技术非常重要。”梁庆莲说,有的胶树已割了40年,由于技术到位,保养得当,产量仍然可以保持中高产;掠夺式割胶,10年的胶树就死皮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梁庆莲的带领下,胶工的割胶效率大幅提高。公司的割胶技术一二等率从90.2%提高到93.6%,还培养出多个割胶好手。山荣分公司万冲作业区6队职工陈少雄是梁庆莲带出的杰出徒弟代表之一,他在2012年全国第三届割胶工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梁庆莲的成功与她的敬业精神分不开。海南国营山荣农场18队老队长吴乐宏说,梁庆莲不仅技术过关,而且为人好,对工作兢兢业业。她把集体胶林看得很神圣,对胶树充满感情。她施的肥,总比别人多。她压的青,总比别人厚。

一把胶刀一颗匠心。莽莽胶林中,梁庆莲用25年的坚守,书写了一个平凡胶工的不平凡故事。

中铁二局六公司中老铁路磨万二工区经理徐州:

好男儿志在“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刘 畅 通讯员 吴国清

2016年10月份,亚吉铁路开通了,这是非洲大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一带一路”上的重大建设工程。通车后,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原本7天的车程缩短到10个小时。

回想通车当天的喜悦,时任亚吉铁路总工程师的徐州难掩喜悦之情。今年35岁的徐州,是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老铁路磨万二工区经理。中老铁路既是“一带一路”上的区域典范工程,又是老挝的“一号工程”,徐州和他的团队在这里续写着“奇迹”。

2012年,在妻子身怀六甲之时,徐州服从中铁二局的安排,远赴埃塞俄比亚工作。由于项目部标段地处埃塞俄比亚热带高原,地层以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岩、次生岩土为主,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沿线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常规填料,50公里的地段无料可填。对此,由徐州领衔的中铁二局唯一海外劳模创新工作室立即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寻求对天然火山角砾(俗称“火山灰”)的级配和黏结性改良方法。

徐州和12名工作室成员,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实验仪器,头顶非洲高原的炎炎烈日,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对沿线土源取样、分析。半个月下来,脚磨破了皮,手搓出了茧。在翻越非洲高原的大冲沟时,徐州还差点跌落山谷,所幸化险为夷。

走完铁路沿线100多公里,再经过上千次的配比实验,徐州带领团队终于成功攻克“火山灰”技术,不仅解决了填料匮乏的难题,节约了2000多万元的工程建设成本,还为埃塞俄比亚找到了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材料,为当地未来的建设发展拓展了资源。

在比沿线兄弟单位晚进场1个月的情况下,徐州和他的团队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语言交流不畅、建场资源匮乏、雨季道路受阻等重重困难,在全线率先浇筑完成第一根桩基、第一个承台、第一个墩柱和第一座简支T梁,多次在全线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2017年5月份,徐州再次临危受命,从非洲转战老挝,任中老铁路磨万二工区经理。他参建的磨万铁路Ⅵ标项目地处老挝首都万象市境内,距离万象市区仅30公里,是中老铁路最重要的标段。

为了充分展示我国铁路建设的综合实力,徐州带领团队在老挝闷热的雨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下中老铁路全线第一个桥梁桩基成桩、第一个桥梁墩台成型的好成绩。12天建成3#钢筋厂、20天建成中老铁路展示馆和安全体验馆、1个月打造出楠科内河特大桥和万象北站两个标准化施工示范段共计2.7公里,刷新了建设速度。

为了筑路事业,徐州曾两度推迟婚期。女儿出生了,远在异国他乡的徐州几经努力,才在断断续续的电话里听到了女儿清脆的哭声。

在工作与家庭难以两全时,徐州毅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的就是自己肩上“中国工程师”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三矿机电动力部综采技术组工人李杰:

“就是想当个好电工”

本报记者 梁 婧 刘存瑞

世人皆知华佗神医能治病。在山西阳煤,也有这样一位“神医”,工作20年,“治疗”井下设备无数,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治理井下设备的矿山“华佗”。他,就是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三矿机电动力部综采技术组工人李杰。

“每个人的梦想不同,有想当大老板的,有想当官的……因为我学的是电钳,所以我只想当好综采维修电工!”1997年年仅18岁的李杰带着这个“当好电工”的梦想,从阳煤技校电钳工专业毕业来到三矿综采队。

工作后的李杰,得空就向老师傅请教,借阅专业书学习。315开关、575采煤机、双速开关、1000安馈电开关、设备图纸资料等,全部摘抄在笔记本上,随身揣在兜里,有事没事就拿出来翻看。遇到不懂的就问,实在问不到的就从书本中找答案。老天不负苦心人,李杰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综采电工,工友们知道他爱钻研且为人大方不藏私,遇着啥“疑难杂症”都找他帮忙。

2013年,李杰被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组竞赛选拔。竞赛项目中,有一项是PLC编程技术。李杰虽然在井下电气维修方面经验丰富,但对PLC编程却从未涉及,对PLC可编程序控制器也只是停留在使用方面,所以在第一天的比试,他就与其他高手拉开了距离,仅排在第8位。

李杰自己明白,分数天天累计,照这样下去想进入前3名难比登天。为尽快学习掌握PLC编程,他抓紧一切业余时间加班练,反复推敲每一个程序代码,随着比赛的进程,他一点点缩小了与其他选手的差距,最终获得第二名。

煤矿企业有句老话“抓住机电就是煤”,道出了机电维修人才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2015年,三矿成立了李杰劳模创新工作室,李杰先后培训井下电钳工8期163人。其中,24人成为技术骨干,75人取得高级工职称,还有6人获得井下电钳工技师职称。

从2012年至2017年,李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积极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186条,其中被矿上采纳应用116条,创造经济价值3000余万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