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省邢台县太行山区造林队队长郝景香
这位“愚公”专绿太行
本报记者 吴 浩 通讯员 王聚芬
郝景香(右二)在搬运树苗。 邱洪生摄

“太行最绿在三川,绿化断带有遗憾”。邢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9%,西部山区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然而,其浅山丘陵区大多属于石灰岩地质,土少石多,立地条件差,加之气候干旱少雨,形成了一条南北长51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

2009年,郝景香退休。得知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浅山丘陵区绿化意见及规划,郝景香下决心啃下绿化断带这个“硬骨头”。他成立了邢台县第一支专业造林队,立志要去除太行山的“绿化断带”,让绿色重新回归浅山丘陵区。

10年来,郝景香一年有11个月吃住在山上,和造林队员一样住窝棚、啃干粮、喝凉汤,每天早晨6点准时上山植树,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在“石头”上种树,谈何容易。郝景香和他的造林队没少碰壁。刚开始时,郝景香采用传统办法种树,但树苗的成活率极低。为了留住水分,保证树苗的用水需求,郝景香不停地试验。他购买了化学保湿剂,但是由于成本太高,无法推广使用;从外地运来土壤,但缺乏营养,树苗不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郝景香终于成功摸索出“套保湿袋”“埋玉米芯”“盖石板片”“靠育林板”等一整套浅山丘陵区造林办法,这套办法显著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被称为“郝式造林法”。

成活率解决了,但是在荒山上种树,难度可想而知。没有房,就搭窝棚;没有电,就用柴油机发电;没有水,就从十几里地外一罐罐运、一桶桶提;没有土,就一点点从石头缝中间抠;不能用机械,就人工挖树坑;山路崎岖,队员就一手拄棍一手扛树苗……

凭着愚公般的精神,郝景香和他的造林队克服重重困难。10年来,累计绿化荒山5万余亩,植树560万株,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郝式造林法”让浅山丘陵区绿化断带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为全国各地造林绿化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郝景香是邢台县冀家村乡东庄村人,与林业结缘长达50多年。上世纪60年代初,尚不满14岁的郝景香辍学回家,参加了村里的造林队。郝景香说:“俺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常年和树打交道,看着他们绿油油地生长,一点点把山场变绿,俺这心里才舒坦。植树造林,三分栽种,七分管护,不能只栽不养。”郝景香又自己花钱组建起护林队,专职开展林场管护。

如今,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披上绿装。一片片排列整齐的侧柏在白色育林板的呵护下迎风挺立、茁壮成长,成为太行山一道亮丽风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