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读者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4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的父母上网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静

互联网给中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便利?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对他们有怎样的威胁?如何帮助中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日前通过大数据分析、微信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等方式对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图景解读,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新技术快速更迭,新内容不断产生,新生活方式逐步涌现,但你的父母在哪里呢?移动互联网时代丢下他们了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其中,50岁以上群体人数占10.4%,相比2016年底上涨了1%。可以说,中老年网民正在成为网络世界里最大的新增群体。

“客观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生理特征塑造了中老年人的三维生活世界,互联网某种意义上承担了‘第四维’角色,互联网不仅有可能,而且也有必要为中老年人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世界、新的生活愿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说。

他们上网做什么?

“朋友圈塞满‘鸡汤文’”“中老年表情包”“干啥正经事还得找我”……这几乎是年轻网民们对父母辈使用互联网的第一印象。

的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对于他们来讲,互联网首先是表达情感和维系社交的互动平台,有81.8%的中老年人会在微信里发表情和图片、有81.6%的中老年人会在朋友圈与他人互动,有83%的中老年人会接收和发送微信红包。在中老年人最常参与的旅游、运动健身和广场舞活动中,微信超过了电话和面对面沟通,成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坦言,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是直接与情感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退休后没有了“单位”这个主要的社交空间,但互联网又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信息获取方面,中老年人自身的生活阅历、偏好乃至文化品位也投射到了互联网世界,构建起独特的互联网文化。比如,分别有74.9%和72.8%的中老年人喜欢养生保健类和生活常识类信息,这些信息又以日常保健为主要目的,出于减肥、健身等目的的占比较低。此外,76.5%和72%的中老年人喜欢浏览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参与这次调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文珺对此解释说:“中老年人对养生保健内容的关注,不仅来自于年龄增长,也来自对养老的考虑,他们理解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大,如果自己身体出了状况,子女很难照顾周全。热衷‘鸡汤文’的则是对生老病死比较困扰的中老年人,他们更需要这类文章来引导人生态度和追求精神寄托。同时,转发微信文章也是中老年人的社交手段之一。”

与这些诉求相比,年轻人热衷的便捷生活服务功能在中老年人中的渗透率并不高,他们中仅有51.5%的人使用手机支付,33.1%的人使用手机导航,25.8%的人使用网络约车服务。“中老年人使用订购类服务的概率更小,这说明他们还未充分享受到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红利。”高文珺表示。

不过,他们对服务性内容的介入方式也有出乎意料之处。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何祎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我们在东北调研时,有个老年人对我们说他有一个专业的卖牛平台,我们以为他做了个APP,但其实发现他只是把与牛相关的买卖信息发到了微信群,再由群友们转发到朋友圈。这说明中老年人也在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赋能,但他们的理解方式并不是纯粹的技术性的理解方式。”

他们上网怕什么?

最近,68岁的四川成都市民吴爱群终于在女儿的帮助下开通了微信支付。“如今连卖菜的都挂个二维码,结账时扫码付钱,确实很方便,但又常看到有人在网上被骗了钱,心里总还是不放心。”吴叔叔的话说出了中老年人的心声,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也在不断对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出考验。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有67.3%的中老年人表示自己有在互联网上被骗的经历。最常见的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信息类型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52.3%)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48.6%)。

“我们发现,中老年人与人交流的信息通讯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但信息交易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偏低,信息甄别能力也较弱。在有被骗经历的老年人中,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年人居多,分别占67.1%和24.3%,从经济自主性来看,在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中,占41.1%的人表示自己决定家里的重大支出,仅有16%和5.4%的老年人表示是由配偶和子女决定。”高文珺告诉记者。

中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对此解释说:“在熟人社会、网络熟人社会与网络陌生人社会重构的社会多元化交织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难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他们更相信权威,也更容易觉得互联网本身就是个‘高大上’的东西。比如,他们会觉得网络广告上的信息写得很清楚,很少考虑这些产品质量本身值得怀疑。”

不过,也并不能单纯为了安全就对中老年人拥抱互联网横加阻拦。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迪表示,随着互联网融入不断深入,中老年人的防骗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很多子女教中老年人上网的时候,为了保证绝对安全,会告诉他们不要支付和购物,但这其实有点矫枉过正,子女更应该帮助父母普及识别骗局的知识和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只有提高网络安全素养才能真正降低受骗概率”。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王晓冰也表示:“中老年人对科技产品本来就有恐惧感,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不能怕他受伤而总是抱着,还是要鼓励他做新的尝试,但同时在旁边要不断地提醒他、帮助他、支持他。”

各方都要“伸把手”

“女儿给我发了500元钱微信红包,说等我用完就熟练掌握了,再给我绑定银行卡。”吴叔叔告诉记者,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保护和鼓励的平衡。但同时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怎样才能让中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这个被互联网深深影响的时代?

晚辈“领路”的帮助显然最为直接。不过调查显示,子女对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往往缺乏耐心,正如父母对子女沉迷于手机生活的不满。王晓冰表示:“通过大数据观察到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在家庭中真正带领老年人上网的往往都是孩子。与子女相比,反而是孙辈对引领长辈去上网更有耐心。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儿童和老年人在互联网行为上有某些相似性,这或者正是他们沟通更加顺畅的原因。”

当然,还有诸如老年大学、社区服务、志愿者等线下教育和培训方式。李肖静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去年暑假她在北京大兴区以实习社工的身份教农村的大爷大妈们上网。“我们在村里用大喇叭广播,教大家用微信,还组织了各种学习小组。我记得有个叔叔拿我练手学习怎么加微信好友,加了我好友后又删除,来来回回反复了很多次。只要给中老年人一个机会,他们对网络真是热情有加。”

日本作家村田裕之曾在《超高龄社会的消费行为学》中提到,“银发族”的消费过程有三个“不”,不安、不满、不便。不安能够依靠技能培训得以消除,但不满和不便的解决,在互联网的语境下,还需要依赖于终端厂商和服务提供商从中老年网民的需求出发研发产品。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日前与社科院社会学所牵头,联合腾讯浏览指数、腾讯产业政策部、腾讯智能创新业务部等共同发起倡议,呼吁社会、企业、家庭共同努力,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社会”。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秘书长赵克斌表示,一个老年人友好型的互联网生态,既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终端等硬件,也包括软件产品设计与功能以及网络安全环境,既需要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激励与行动。

腾讯智能创新业务部总监龙梅透露,腾讯已经在酝酿打造整合腾讯AI技术和内容生态的智能硬件产品与服务,以帮助中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让他们的互联网生活也同年轻人一样丰富多彩。“比如,我们已经开始考虑尽量减少操作中复杂界面带来的种种障碍,或者让他们能够以语音调取咨询、音乐或者新闻。”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教授丁肇辰则表示:“在具体应用服务中,同样应该考虑简化界面,提供容易阅读的文字安排,不提供过于复杂的色彩……总之要尊重和体谅老年人所熟悉的交互习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