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1.4万多家“散乱污”企业,淘汰100家企业落后产能……为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成都市去年动真格“铁腕治霾”,空气质量创下了5年来最好水平。
然而,老百姓享受蓝天白云的同时,有人不禁担心——这么多企业关门,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不久前,成都市发布的一组数据,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2017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9.4亿元,增长8.1%;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7个千亿产业集群使实体经济结构层次持续提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自成都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以来,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3.57万家新经济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当前,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经济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异军突起,成为牵引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澎湃动力。淘汰落后产能,聚力发展新经济,成为成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路径选择,成为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书写“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时代答卷的经济篇章。
成都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决定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着力构建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七大应用场景”,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的目标。
5年前从外地到成都创业的“海归”博士周涛,先后创办了数联铭品、数联医信、数之联3家大数据方面的企业。“成都对新事物和初创企业的接纳和包容,可以说是新经济企业在成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周涛说。
优雅时尚的“天府文化”,是孕育新经济应用场景的天然载体。去年,成都启动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慢行体系和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森林公园建设。这两个重大“绿色工程”,提升了百姓生活质量,也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夯实了生态本底。更让人振奋的是,政府的绿色投入转化为了“绿色经济”,一个个新消费应用场景在公园绿道如星星之火般蔓延。
创新创造的“天府文化”,更让成都的企业迅速站上发展新经济的“风口”。2013年,成都极米科技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无屏电视”,如今,他们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以较大的幅度占据领先位置;智能运动领军企业咕咚、智能物流的领军者“货车帮”等都诞生于成都。
发展新经济,更离不开科学的政策顶层设计。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规划建设独角兽岛等发展载体,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发展基金。特别是将应用场景构建作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全力打通新经济企业在政务公开、智慧城市建设等应用场景的制度瓶颈,为新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撑。
人才资源特别是青年人才是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成都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居宜业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他们建立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的户籍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出凭本科毕业证入户政策;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精准化人才服务保障……
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成都新经济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据统计,到2017年底,成都新经济企业总量已达9.3万家。目前,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几项主要指标,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其中,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六位,正逐步成为新经济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