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明园内溪田课耕图样》——
因“静”而“明” 修身养性
□ 易弘扬

地处北京西山东麓支脉的玉泉山,是自康熙朝即开始兴建的“三山五园”中的一山,同香山、万寿山并称“三山”。静明园则为“五园”中的一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五有载:“静明园在玉泉山之阳,园西山势窈深,灵源浚发,奇征趵突,是为玉泉。”

由于静明园中山上山下散布着许多泉眼,这其中最大的一眼名为“玉泉”,所以时间久了,静明园也就被称为“玉泉山”。玉泉山共占地7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为13公顷。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下旨于玉泉山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修建行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扩建的行宫初步告成,最初命名为澄心园,“澄心”二字应为“心情清静”“静心”之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澄心园奉旨更名为“静明园”,关于此,《清史稿》有“玉泉山静明园初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更名”的记载。这是清王朝在北京建立的第一个行宫,也是“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开始修建的起始。清乾隆时期,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十八年(1753年)曾对静明园又一次进行大规模扩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且在扩建过程中引进了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最终形成“静明园十六景”,这时也是静明园整个历史中最为鼎盛时期,而溪田课耕就名列十六景之一。

《日下旧闻考》有载:“溪田课耕为十六景之一。园内自垂虹桥以西,濒河皆水田。”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之所以在玉泉山修建溪田课耕一景,并非是为了游玩赏景,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农事的关心,“每过辄与田翁课晴量雨”,这种行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过去数千年时间里,中国古代社会都是以农业为基础,所谓“重农抑商”,农业自然也是历朝历代君主所关心的重点。乾隆十九年,他曾特地为溪田课耕写有《课耕轩》诗一首:“疏轩倚秀岩,俯畅名课耕。溪田带左近,引水艺稻秔。墙外即高田,禾麦千畦呈。向者偶凭窗,欣闻叱犊声。”从这首诗的意象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在秀丽奇石上修建起来的亭轩,其旁边即是溪田;此时,不断地有水潺潺灌入。园墙的外边就是千畦麦田。站在窗户旁边,农夫吆喝农作之声清晰可闻。《静明园内溪田课耕图样》可以说是对这首诗的一个鲜明对证:溪田课耕四周除东向外,可谓山石环抱,正对应了“疏轩倚秀岩”;而它的南边越过花砖宇墙就是一大片河泡。据载,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园墙外尚且是广阔的农田。乾隆二十四年之后,开始从静明园西墙到沼泽地之间修建高水湖,并且在高水湖旁边修建养水湖,此处的稻田便不复存在了,代之以附近开辟的新稻田地。

国家图书馆馆藏样式雷图《静明园内溪田课耕图样》纵65厘米,横49.5厘米,图中采用不同设色绘制出河流、山间小径、山岩和大山的轮廓,全图样居中为本图主题溪田课耕,四周环绕花砖宇墙;溪田课耕右方红底黑字手书:“溪田课耕殿一座三间,各面宽一丈,进深一丈四尺;前后廊深各四尺;小檐柱高一丈;台明高一尺二寸。”下方黄底黑字手书:“南北院当一丈六尺。”溪田课耕东北方向为值房,值房下方写有“值房一座三间,各面宽一丈,进深一丈二尺;高八尺;台明高一尺二寸”的介绍。溪田课耕的西南方向则为平台值房,值房的西、南两边分别写有“东西四丈五”“平台值房一座三间,面宽一丈二,次间各面宽九尺;进深一丈二,尺柱高八尺,台明高八寸”和“南北地基三丈”的字样;图样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分别写有北、南、西、东。黄底黑字为原有之建筑或事物;红底黑字的内容为准备扩建的建筑。全图样风格简洁、明快,比例真实、准确,体现了绘者较高的绘图水平和素养。

玉泉山之溪田课耕位于京西玉泉山山麓的西部,在水城关以西的园墙之内,在清朝时期时,是一片河泡和稻田。这在图样中也同样有表示:在全图的左上角,清晰可见黄底黑字的“河泡”二字。在河北岸的山麓,则建有一座课耕轩,这里便是“溪田课耕”一景。

除了溪田课耕之外,《静明园内溪田课耕图样》左侧位于“山道”和“大山”之间的“迸珠泉”则是玉泉山有名的泉流。迸珠泉在课耕轩以西、距河岸不过六尺五寸的距离。乾隆皇帝还为泉畔一座名为真珠船的水榭题了一首同名的诗:“青蒲戟戟石磷磷,错落倾来万斛珍。最是松风萝月下,夜深仿佛见鲛人。”据相关数据记载,直至20世纪50年代,迸珠泉的流量依然有0.06至1.15立方米每秒。

静明园以山景与清泉闻名。“静明”二字出自《庄子》《庚桑楚》篇:“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心神端正就能保持宁静,常保持宁静则内心明澈;明澈的内心则把人引向心灵的虚空;而心灵虚空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静明”指人所向往的一种内心境界,以此为园名,表达了统治者希望于此处因“静”而“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