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分类施策
李建民

目前,在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因此,精准瞄准扶贫对象,因户因人重点施策势在必行。河北大学研究团队在对河北省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的调查》,采用多维度方法测度了贫困,为全面认识扶贫形势和问题、正确判断扶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提供了科学的和现实的依据。

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具有特殊区位的河北省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相比于京津两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产率水平等严重滞后。与此同时,河北省有年均600万的流动人口,人口流失严重,成为限制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失衡的人口分布及人口结构性特征成为限制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重要原因。

目前河北省贫困地区家庭和个人具有以下特征:

贫困发生率高。河北大学研究团队完成的《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的调查》中推算,河北省贫困地区贫困户共计448万户,涉及贫困人口总量677.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9.2%。其中非常贫困家庭110万户,涉及非常贫困人口165.9万人;有些贫困家庭338万户,有些贫困人口511.4万人。这一数据远远高出按照国务院2012年公布的新贫困线标准(人均2300元)测算的27.7%的河北省农村贫困发生率。

环首都贫困带的贫困程度较深。分区域看,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县贫困发生率最高,为47.2%;燕山—太行山片区贫困发生率次之,为43.6%;黑龙港流域最低,为35.4%。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县和燕山—太行山片区整体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因病致贫、因高教育成本致贫情况突出。河北省农村地区家庭更多地表现出面临风险冲击的脆弱性。因家人生病和孩子接受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等原因而发生较大额度的刚性支出很容易超过家庭财力的承受范围,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及返贫风险。

贫困家庭中外出务工劳动力有限。这往往成为限制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大量外出致使贫困地区出现了隔代家庭、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3类特殊家庭户,这部分特殊家庭户成为贫困高发群体。

针对上述特征,河北大学研究团队从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理念出发,根据贫困地区家庭的贫困特征及原因,拟定出“三三三四”制反贫困政策体系:

第一个“三”是重点建立三类政策,即普惠性政策、分层性政策、特殊性政策。普惠性政策面对全体农村居民;分层性政策面对需要重点支持的家庭;特殊性政策是面对一些人数少、比例低、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第二个“三”是重点支持的3类家庭,即非常贫困家庭、有些贫困家庭和一般家庭;第三个“三”是重点解决3个问题,即医疗、教育、贫困救助;“四”是指重点针对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县3个片区,实施生态化、工业化、农民职业化和城镇化“四化”发展。

政策设计上主要包括普惠性政策、层次性政策及特殊性政策。其中,普惠性政策面向所有农村居民,从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两方面设计全面的普惠性扶贫政策;层次性政策面向非常贫困家庭、有些贫困家庭和一般家庭,既注重贫困家庭的脱贫,又注重一般家庭可能存在的返贫;特殊性政策主要面向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和片区,主要包括空巢、独居、隔代家庭老年人群体,高龄老年人群体,特困、五保户群体,贫困留守妇女,贫困家庭的教育支持和医疗支持,燕山—太行山片区和黑龙港流域。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攻坚战。因此,必须致力于精准扶贫研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精准帮扶、分类施策。

(作者为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