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埋在我们的内心,一批优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唤醒了我们的温柔记忆
因为有了去年繁荣热闹的一整年,所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今年以来的持续霸屏,并没有让人们太过意外。“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让国宝“活”起来的《国家宝藏》、将读书与行走相结合的《一路书香》、讲述小城风韵的《小城故事》……据说,今年有超过50档这一类型的节目会走进我们的生活。对于已经播出的,念念不忘;对于正在走来的,翘首以待。我想,我们“恋爱”了,与“文化”。
我们缘何集体爱上了“文化”?因为这种需求一直存在。“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这是《国家宝藏》的开场白。其实,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埋在我们的内心,只不过,被过度娱乐的综艺环境遮蔽了、被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一批优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唤醒了我们的温柔记忆。
也因为,它以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和年轻时尚的传播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先谈谈表达方式。这些节目比以往同类型节目更具“综艺范儿”,从场景设置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参与其中的明星,也找到了在综艺节目中的“正确打开方式”。他们不再是绝对的焦点,而是诗词的演绎者和文物的解说员,创新的模式带来了新鲜感,让我们在娱乐放松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这些节目还事先仔细研究了各自的文化特质,据此进行量体裁衣的“私人”定制,这才是让我们爱上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必须举几个例子才行。
优美的诗词配上醉人的音乐,《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让先人远香,至今仍酣。所选的诗词既不生僻又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改编成歌曲也没有沿用古风,流行、民族、饶舌、吉他、钢琴、方言等元素都被运用其中,使时代性和时尚性碰撞出火花,做到了“传统文化给现代旋律以灵魂,现代旋律让传统文化重生”。
千年文物尘封已久,在其冰冷沧桑的外表下,当年的所有者及制作流传中的“趣闻轶事”才是现代人最关心的。所以,《国家宝藏》一改以往文博类节目沉闷、古板的风格,运用巨幅大屏幕、全息影像等“高大上”的技术,着力穿越时空,重现历史情境,让那些“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活”了过来,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极具带入感。
《信·中国》《见字如面》从情出发,通过通俗易懂却精准考究的现代化解读,传递字里行间深藏的往事依依,力透纸背,打动人心。而且,《信·中国》选取的书信更有当代性,注重发现英雄、名人不为人熟知的一面,更强调对于“信念信仰”的表达,也更具正能量。
再聊聊传播形式。以往总觉得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文化水平较高、阅历丰富的中年人的“菜”,但事实证明,年轻人才是这类节目的主流观众。数据统计发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群体中“85后”和“95后”最多,“95后”甚至超过三成。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是与其网络传播形式有关。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最初就是走红于网络,后来的《国家宝藏》同样在网络火爆。《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曾透露,节目组专门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看来,只要内容优、形式对,一切就对了。当然,还要提醒一句,文化类综艺节目代替不了阅读,有时间多读读书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