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管理与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干部“积分制”激发基层动能
在锦绣社区,每个社区干部都有一张工作考核“积分卡”。“这个积分与个人评优评差和绩效工资挂钩,同时还是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锦绣社区工作人员方玉珠说。
按照积分制度,工作人员走访群众,记录民情日记有加分,如果能有效解决问题,还可以加分。有奖励就有惩罚,比如“吃拿卡要”如被查实,一次就会扣掉10分。
“新政策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大家都憋足了劲,发挥主观能动性,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锦绣社区党委书记黄剑说。
与此同时,锦绣社区党委今年还推出争当“社区两员”活动,即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和当好服务企业的“服务员”,以此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为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社区党委从各科室选派干部到各居委会挂职“第一书记”,走基层访民情,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第一书记’以解决重、难点工作为切入点,在抓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上下功夫,在创新思路、打造亮点品牌上发力。”黄剑说。
针对辖区内企业众多的特点,锦绣社区党委制订了“企业事务全程代办”制度,为企业打开方便之门。2017年,在社区的帮扶下,辖区内10家规模以下企业营业额实现大幅度增长,成功申报规上企业。
“微自治”让村民成为社会治理主力
“我看谁敢拆我的房子!”2017年的一天,高刘社区天河村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位村民情绪激动。“拆掉房子后,大路直通你家门口,以后生活多方便啊。”罗志余是村民理事会理事,在他的几番劝说下,这位村民最终愿意配合拆房修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村民理事会参与基层治理,能够化解农村矛盾,推动村民自治。”高刘社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王家宝说。
为此,高刘社区建立了村民“微自治”试点,即建立以村民小组或单元楼道为基本单位的“微自治”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共同促进基层社会“善治”。
王家宝介绍,试点主要遵循党委引领、服务统筹、多元参与、自治共治4大原则,以50户至100户左右为规模,打破原村居行政区划界限,科学划分“微单元”,并成立村民理事会。“我们还把农村能人吸纳到村民理事会中,消除了他们过去‘办事有愿望、施展无平台’的尴尬,形成了‘微自治’的中坚力量。”
“百姓之家”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在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一座1.75万多平方米的“百姓之家”近期封顶。作为经开区最先启动建设的“百姓之家”,其内设卫生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百姓食堂、文体中心、便民超市等服务机构,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按照规划,经开区6个大社区均将建设万平方米级的“百姓之家”。除海恒社区外,今年,临湖社区的百姓之家也将开工建设,同时,位于北区的高刘社区也将启动两个百姓之家建设。“‘百姓之家’将成为服务社区居民、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海恒社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设置“一政两商多中心”,“一政”是服务大厅和社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两商”是“百姓食堂”和“便民超市”,“多中心”则囊括了卫生服务中心、文体中心、阅读中心等,社区居民来到这里,可以一站式办事、购物、健身、阅读、休闲娱乐等,方便又舒心。
海恒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后,便民服务大厅由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卫生服务中心由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运营管理,其他板块由区属企业海恒集团作为运营主体,引进专业团队运营,做到“有管理团队、有运营方案、有考核细则”。
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相关方将联合对第三方运营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促使其不断优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