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东莞宣布取消积分入户政策当天,记者翻看当地微信公众号相关消息后面的留言,发现除了欢呼,也有不同的声音。“来东莞快20年了,有房有车有孩子,但拒绝入户。”“还是老家方便,何必做个二等公民?”“农村有钱分,谁稀罕入户城市?”……虽然这个城市庞大的外来人口量已经代表了人们“用脚投票”的结果,但落户与否又是另一张“选票”,它代表人们是否选择与这个城市相依相守,从而决定着城市未来建设者的稳定性和质量。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城市主政者的愿望。城市的户籍制度,在今天城镇劳动力人口急剧减少的拐点上、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过程中,正悄然从筛选人才的工具,转变为吸引和聚集人才的“砝码”。
由此我们看到了各城市竞相刷新“史上最低入户门槛”的现象。但有关“门槛”的比拼也终将成为过去式,因为城市主政者已经意识到,比“门槛”更重要的是户籍的“含金量”。一纸户口背后,是一场关乎医疗水平、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宜居环境、文化娱乐、发展潜力等在内的系统化的大比拼。
事实上,“户口”之所以能发挥政策工具作用,正是有赖于其“含金量”。有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能成为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有力工具,主要是因为“户口”与权益、资源占有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为什么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更高?正是因为其在经济总量、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优势,户口福利承载量相对较高。
降“门槛”容易,“含金量”提升却是一针一线的功夫。“入户有什么好处?”每一个“新莞人”作抉择前都会问,每一个人想要的答案却不尽相同。一位流水线上的工人可能说,要孩子不当“留守儿童”,也不用为一个小手术就请假回千里之外的家乡;一个准备签约新型研发机构的海归则可能问,这里能否为孩子提供与广深相当的教育,能否为自己的创新成果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服务的精准性和耐心。
以东莞、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最早享受了人口大量流入的红利,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注重给外来人口提供足够的福利。随着人口吸引力相对减弱、城市升级发展孕育出新的人口需求、同时地方财力有了充分积累作为支撑之后,通过户籍政策给予外来人口相应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享受“含金量”更高、与本地人均等的公共服务资源,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备了可能。由此我们也才看到,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件史无前例地提出了“三年美丽计划”,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城市品质、公共服务;在佛山,“城市升级行动计划”如火如荼地实施数年来,花开满城,水道清碧,新建的学校、医疗机构、文化设施网络密布,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大增。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求,广东作为外来人口聚集的大省,要继续探索积累经验,为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新的贡献。广东近日出台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适时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增强对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我们期待,人口流动活跃、产业兴旺的广东会成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