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智慧气象 科学抵御风险
——访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

本报记者 郭静原

今年3月23日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智慧气象”。智慧气象将如何发展?群众会获得哪些更为便捷贴心的气象服务?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雅鸣。

记者:什么是智慧气象?发展“智慧气象”有哪些意义?

刘雅鸣:智慧气象是通过深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依托气象科技进步,使其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发展智慧气象,既是现阶段气象现代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实现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普惠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石。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的需求正转向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转向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呼唤更加智慧的公共气象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呼唤更加智慧的气象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手抵御全球变暖背景下日益加大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灾害风险,呼唤更加智慧的风险管理支撑。

记者:当前,我国智慧气象发展成效如何?

刘雅鸣:截至目前,我国已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190部天气雷达参与组网运行,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96.5%,气象数据全部实现实时汇交、质量控制和分发;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全国“一张网”,让预报预测更加精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汇集16个部门76类预警信息,公众服务覆盖面超过90%。气象现代化稳步推进,为发展智慧气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未来,气象部门将采取哪些新措施,着力提升智慧气象水平?

刘雅鸣:气象部门将推动气象观测社会化和智能化,为精细化服务提供更有力的大数据支持;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全覆盖、智能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做出更精准的天气预报;积极践行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广泛开展部门合作,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的综合防御能力;发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全媒体的智慧气象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将精准预报更智能地提供给每个人、每个行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