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2018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3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科技等领域的代表委员和科技界人士表示坚决拥护宪法修正案——
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工作人员在发票。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全国政协委员王效彤(右二)、王桂玲(右一)在小组会议间歇展开讨论,他们认为此次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保证。本报记者 高兴贵摄 人大北京代表团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分组会上,阎建国代表(前排左)在发言。本报记者 祝惠春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

实现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本报记者 雷 婷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和西安交大共建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说,我国宪法的自我完善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分不开的。本次宪法修改,把实践中成熟的、得到人民广泛拥护的、符合宪法自身发展规律的经验和成果规定下来,很及时很必要。

周卫健代表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的各项规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适应时代要求。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是必须的,是符合宪法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

周卫健代表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宪法修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修改后的宪法也必将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出自身更大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

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潘复生说,宪法修正案明确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潘复生代表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五个文明”写进宪法,这是国家实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在宪法规定的制度框架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能够实现大的突破。

“我们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停留在嘴巴上,而是要上升到国家根本法、最高法,通过宪法保证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潘复生代表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大会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

监察制度设计彰显法治精神

本报记者 廉 丹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表示,这次宪法修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呼声。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方面需要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

“我特别关注宪法修正案中有关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内容。这是我国依法治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刘忠范委员表示,一方面,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宪法中增加监察委员会一节,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完善,是对国家监督制度的重大顶层设计,顺应了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面,把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写入宪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证。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执政党、民主党派、所有团体,尤其是国家的公务员系统都纳入监管,是依法治国思想的体现和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

本报记者 王 玥

3月11日,宪法修正案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表示,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张星星代表说,要深刻理解在总体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现行宪法作出必要的适当的修改完善,把这些最新的创新成果通过写入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引领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

“生态文明”入宪遵循发展规律

本报记者 王 玥

3月11日,宪法修正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表明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认为,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修改,及时将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载入国家根本法。

谢阳举委员表示,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纳入宪法,这是从当代文明历史和趋势出发,吸收有关文明发展前沿认识,合乎文明的逻辑。这是我们党遵循科学、坚持科学的表现。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加工部数控组组长戴天方:

制度保障党的全面领导

本报记者 祝惠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11日投票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加工部数控组组长戴天方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是时代所趋、事业所需、民心所向,充分表达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宪法的修改必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戴天方代表表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修改宪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载入宪法的总纲,为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

本报记者 郭静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更有利于发挥宪法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作用。

3月11日,宪法修正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获得通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第一次宪法修改。其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他表示,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意味着国家和人民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必须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我所从事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城市形态规划设计工作等都要顺应并体现这个大趋势,在今后的规划设计工作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部三室副主任李旭:

社会主义立法体系更加完善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宪法修正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获得通过,这意味着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李旭认为,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从国家根本法的层面扩大了地方立法的主体和权限范围,是完善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大举措,是对我国地方立法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的提炼升华和宪法确认。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即使在同一省份,一些地方之间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差异也比较大。此次,宪法修正案把设区市立法权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根本法的高度予以权威确认,必将极大推动地方因地制宜运用立法手段解决本地具体问题,让社会主义法治的触角更加灵敏,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授予地方立法权,让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获得合法性,是对改革创新的一种鼓励,将激发出更多接地气的改革思路和举措,也有利于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