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首页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版:2018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念兹在兹皆为民
本报评论员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广东、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谆谆话语饱含牵挂。时光回溯到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代表承诺:“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激荡时空的声音,道出了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

无论是主政一方,还是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炽热不变。“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二字千斤重,彰显了一位人民领袖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镌刻在坚定信仰里。“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所以,他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流淌在不变初心中。在陕西梁家河与纯朴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7年知青岁月,让他了解到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立下了“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的初心。他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落脚在扎实作风中。“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无论在哪个职位上,基层都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行程,更是不难发现,亲自走访群众家庭是一个“必选项”。他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紧抓不放,把在考察中的所见、所思上升为理念、政策,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显露在反腐担当里。他待人宽厚、平易近人,但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绝对坚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担当铁腕反腐。对于由此引起的震动,他坚定地说:“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蕴含在治国理政中。这些年来,他把对人民深沉的爱,投射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治国理政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思想解放、目光长远的改革领导者。在他看来,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

念兹在兹皆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有了这样的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一定可以更好地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标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