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2017年,全国进城落户人口达1330万人,这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举措。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问题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释放经济发展的内需潜力。
然而,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并不仅仅是一纸户籍所在地的变更,其背后承载着巨大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当前,新市民的关注点已经从工资待遇、五险一金、工作环境等问题转移到如何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做好子女教育等方面。应加快推进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新市民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让他们真正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姜天骄)
交通脱贫攻坚显身手
2017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8.5万公里,连续多年大幅超过预期目标,补上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交通运输是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条件,加快实施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先手棋,是破解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城乡互动、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还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群众打开脱贫致富大门,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农村公路快速发展,不仅给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坚定了群众的志气、勇气,让人看到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坚定了脱贫攻坚的信心。(齐 慧)
冬季清洁取暖大提速
2017年全国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578万户,北方清洁取暖全面提速。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有助于解决化石能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对改善百姓生活、治理雾霾和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17年,天津、石家庄等12城市,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推进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2+26”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470多万户,削减散煤1000余万吨。目前,京津保廊已建成上万平方公里的“无散煤禁燃区”。
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的推进,为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作出巨大贡献。“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实现。 (曹红艳)
地下管廊建设再加码
综合管廊建设的意义在于充分地利用地下空间,节省投资,对拉动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7年,为了强化“看不见”的生命吸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通过分解任务、对接项目、完善标准、指导试点、加强巡查调度以及实地督导等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国新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4公里。与此同时,各地高度重视管廊建设,不少地方把任务目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通过统筹推动、规划引领、大力推进PPP模式等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前提,全力以赴保开工、保进度,同步完成了各自省份年度开工建设任务。
(王轶辰)
信息化成果惠及乡村
截至2017年底,电信业已完成3.2万个行政村通光纤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部署,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4%。全国农村宽带用户达到9377万户,比上年增长25.8%,增速较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的发展水平,让广大农民早日共享信息化的成果。2015年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决定加大财政投入,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共同承担推动农村宽带建设的局面。2016年起,工信部会同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了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电信普遍服务工作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村网络光纤化接入进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黄 鑫)
严守生态红线不放松
2017年是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启动后的第四年,也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17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211亿元,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通过开展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等工程试点,当年完成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230万亩。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林业生态修复的重大工程之一。在大力支持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中央支持并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下扎实基础。要继续细化并严守生态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积累更多生态财富。 (顾 阳)
粮改饲优化种养结构
2017年,全国17个粮改饲试点省完成粮改饲面积1334万亩,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度目标。粮改饲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主要采取以养带种方式推动种植结构调整,促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甜高粱和豆类等饲料作物种植,收获加工后以青贮饲草料产品形式由牛羊等草食家畜就地转化,引导试点区域牛羊养殖从玉米籽粒饲喂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优质饲草料收贮工作,对象为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场(户)或专业青贮饲料收贮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发展到250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奶牛规模养殖场青贮玉米全覆盖,进一步优化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饲草料结构。 (乔金亮)
蓝天保卫战获得感强
2017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0%和4.9%,其背后是“大气十条”的深入实施。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2012年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煤炭清洁化利用持续推进,全国燃煤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
与此同时,一批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实施。10205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实现24小时实时监管;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达标率大幅提升。2017年机动车污染防治全面加强,提前供应国六车用汽柴油。
(曹红艳)
医保补助标准再提高
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获提升,达到平均每人每年450元。随着医保制度不断健全,政府投入逐年增加,医保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范围明显扩大。在提高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按规定落实困难人群个人缴费补助的基础上,我国还合理确定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增强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并加大大病保险向困难人员倾斜政策力度,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实施精准支付政策,贫困人口受益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此外,一批临床价值高但价格昂贵的重大疾病用药也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了群众负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程的如期建立运行,解决了群众“跑腿”“垫资”的就医痛点。
(韩秉志)
节水灌溉建设节节高
2017年,水利部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65万亩,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度目标。水利部等五部门文件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到2020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亿亩左右。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之所以增加显著,原因在于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抓好输水配水灌水用水全过程节水。根据东北、西北、华北、南方4大区域不同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因素,确定了分区发展重点和技术模式。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达标提质,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乔金亮)
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201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1%和3.6%,得益于“水十条”的实施。2017年,按照“水十条”要求,水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部制定发布20项“水十条”配套政策措施。截至2017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中,97.7%完成保护区标志设置;全国2198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占总数的93%;完成2.8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得到全面清理。
河长制、湖长制逐步推开,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曹红艳)
分级医疗覆盖面更广
2017年,全国分级诊疗试点城市数增至321个,全国94.7%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1000余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全国85%以上的地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机构上转和下转患者例次持续增加。
针对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我国提出通过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快分级诊疗,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今年,将推动分级诊疗取得更大进展,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成果,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此外,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财力物力、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