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垃圾箱的扫描口刷上智能卡,“嘀”的一声,对应投放口缓缓打开,将已经分类的垃圾投入,7秒后投放口自动关闭。每投放一次,信息就会实时传送到后台,形成积分。村民的智能卡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后,便可在指定商店消费或兑换物品。
智能化分类是浙江省金华市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可持续的新招。自2014年在20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以来,金华市走出了一条“农民可接受、财政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之路。截至目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覆盖全市100%的乡镇、95.59%的自然村,垃圾减量80%以上。
据了解,金华市农村垃圾分类之所以能迅速推开,主要是因为“二次四分法”,即农户按“会烂”和“不会烂”标准进行一次分类,村保洁员再进行二次分类,“会烂”的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不会烂”的则以“可否回收”为标准,分为“好卖”与“不好卖”两类,“好卖”的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的按原模式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
这种分类模式,既解决了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又减少了末端垃圾的总量,还推动了垃圾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收集后的垃圾会集中运到阳光堆肥房,一吨垃圾便可获得0.2-0.3吨有机肥。以金东区为例,目前该区459个行政村已建成阳光堆肥房316座,大量垃圾不出村就能就地处理,产出物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
为保障垃圾分类长效运行,金华市构建了县(市、区)、乡镇、村、户4个层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并层层落实责任。区级层面建立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制度,对乡镇、乡镇对村每月检查考核;乡镇层面建立保洁分拣员月评比制度,给予优秀者一定奖励;村户层面完善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责任片区、每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
在金东区六角塘村,各家农户门前的两只垃圾桶都贴上了二维码。“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把检查结果发到微信群里,让村民相互监督、比学赶超。”村党支部书记楼根洪说,垃圾分类扫码功能推行以来,村里环境更美了,村民们对垃圾分类也更加自觉。
“结合‘网格化管理、精细化考核’,金东区在堆肥房或分类垃圾车上安排称重设施,实现分类减量情况量化管理,并在部分联建堆肥房安装监控系统,对分拣员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金东区垃圾分类办公室副主任王瑞良说,利用互联网技术,确保了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和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