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温暖、最热闹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放飞自己。大家在一起交流、聚餐、玩耍,这些轻松快乐的生活时间离不开游戏。
节令游戏贯全年
中国人喜欢游戏,把游戏与人格养成、道德情操联系起来。“游戏”在中国古代常常称为“游嬉”。《礼记·学记》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学习时要努力修学,休息时就尽情游戏。崔学古在《幼训》中指出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
中国人喜欢热闹,春节是中国全民狂欢的时刻。中国人的热闹离不开鞭炮,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要燃放鞭炮,尤其是孩子们在一起放鞭炮更是快乐的游戏活动。“鞭炮”过去叫“爆竹”,最初是为了驱疫、逐祟。《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用燃竹发爆的办法以辟山臊恶鬼,算得上燃放爆竹的原始意义。不知从何时起,喜庆之日模仿“庭前爆竹”的习俗,放起爆竹来,从而在“爆竹”驱疫逐祟的功能之上,添加了庆贺的意思。
猜灯谜是春节期间常见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游戏,这种游戏由谜面、谜目、谜底三个部分构成。谜面是谜语的主要部分,用隐示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事物或文字的性质、功能等特征,为猜谜者提供线索。谜面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文义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比如“大姐树上叫,二姐吓一跳,三姐拿砍刀,四姐点灯照”。谜目是为猜谜者提供猜谜的范围,指明猜射的方向,通常附在谜面的后面,如“猜四种昆虫”就限制了猜谜的数量和种类。谜底是谜语的答案,也是隐藏在语言中的事物本身,如“蝉、蚂蚱、螳螂、萤火虫”是上述谜语的答案。中国灯谜多姿多彩,种类繁多,情趣盎然。按照谜底或谜面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字谜、词语谜、人名谜、地名谜、数字谜、动物谜、植物谜等。猜灯谜游戏谜底均来自民众日常生活。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猜灯谜,可以把春节狂欢推向高潮。
春节期间玩耍的游戏可以贯穿全年,平时玩的很多游戏在春节期间也可以玩。游戏没有固定的人选,所有人均可参与,但是,不同年龄段往往玩耍不同的游戏类型。儿童游戏质朴自然、活泼有趣、群体参与性强,对时间、场地、玩具、人数等没有太高要求,如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过家家、跳房子、捉迷藏等。青少年游戏较为复杂,多以业余时间的体育游戏活动为主,如“两人三足”、摔跤、投掷、斗拐、投射、猫捉老鼠等。成人游戏则以比赛体力、智力、技艺为主,有高度的结构性,限制因素更多,规则更为复杂,讲究技巧和策略,如球类游戏、棋牌类游戏、猜谜语、行酒令、折子戏等。他们以遵守游戏规则为前提,互相较量,比试技艺。每个年龄段形成各自游戏圈子,以此获得生活上的愉悦。
传统游戏学问多
传统民间游戏是社会化的娱乐行为,人们在游戏中创造着乐趣,在游戏中实现了心理上的满足。民间游戏中的满足常常与竞技中的紧张相伴,诸如掰手腕、赛大步、猜中指、打土仗、跳房子等游戏,均包含了游戏者之间的胜负竞争。“老鹰捉小鸡”要求“小鸡”依次排在“鸡妈妈”后面,并紧紧地抓住前一个儿童后背的衣角,“老鹰”在“鸡妈妈”前面扑来扑去,设法捕捉“小鸡”,“鸡妈妈”张开双臂努力保护“小鸡”不让“老鹰”捉住。如果“小鸡”跑出“鸡妈妈”的保护范围被捉住,这个儿童则暂时离开此游戏,观看其他人继续进行游戏。这些游戏常常在非功利性和非目的性的玩耍嬉戏行为中展示游戏者的智力、体力和耐力。
许多游戏充满儿童式智慧。“老狼老狼几点了”就是在反复的追问中,“老狼”突然说“十二点了”,就回过头来抓小朋友,小朋友开始躲避。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独立完成选择游戏、角色分配、准备玩具和游戏情节等,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玩中获得快乐,在乐中学习。
民间游戏以嬉戏、快乐为宗旨,但是,在游戏过程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比如“网鱼”的游戏,场地大小依据人数而定,多为长方形,两个幼儿扮“渔夫”,手拉手在一起当“渔网”,站在长方形的一头,其他幼儿扮作鱼站在另一头。游戏开始,渔夫向迎面而来的鱼(孩子)撒网,如果哪个孩子被套住了,就会成为渔网的一部分,继续向鱼儿们撒网,直到最后把所有的鱼套住。如果在网鱼的过程中充当“渔夫”的幼儿手松开了,松开手的幼儿就会出局。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鱼儿”需要避开“渔网”,“渔夫”需要快速“网鱼”。鱼儿是个体,活动比较自如,渔网是群体,活动受到彼此的制约,但是波及面很广。因此,在这个利弊兼容的游戏角色里,分工合作、相互协作以及在速度、机智以及应变能力兼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胜利。
儿童在进行传统游戏时,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将传统游戏与周边的动物、植物和人们的活动结合起来;有些儿童通过观察家人的活动,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已有的印象,他们就在游戏中虚构出种种假想的生活场景,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和成人世界的模仿。“过家家”游戏中,扮作“妈妈”的孩子要模拟买菜、做饭、哄小孩、洗衣服等家务活,扮作“爸爸”的孩子则会模拟上班、下班、喝茶、看报等行为。儿童在玩游戏的时候,并非被动式照搬,而是将童真、童趣、童心充分展现在游戏之中,由此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与游戏文化。
在传承中找回快乐
春节期间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时间,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时间。游戏者可以在继承中改变游戏文化,让民间游戏文化在积累中丰富,在传承中创新。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游戏是鞭陀螺。自己找一块木头,用镰刀慢慢砍削成陀螺,鞭子也是自己做的。在制作陀螺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其乐趣是现在的电子游戏所不能比的。
其实,鞭陀螺游戏早在宋朝就是民间广泛流行的游戏。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鞭陀螺附上了时代色彩,被称为“抽汉奸”。目前,鞭陀螺仍然是民众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少年儿童,但是玩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游戏者不用鞭打陀螺,陀螺样式更多,并且在旋转时有音乐、色彩等声光电效果。
记得小时候,春节期间经常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小伙伴们一起制作玩具。这些玩具很多取材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如石头、木头、竹子、泥巴、纸、鸡毛、麻绳、铁丝、棉线等,无需花钱,却可以成为儿童手中的玩具。和父母、小伙伴在一起制作玩具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层楼房取代了平房小院式的传统家居形式,日趋淡化的邻里关系将以前屋里院外跑来跑去的儿童束缚于相对狭小的居室内。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旧城区的改造,使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街区快速消失。街区曾经是居民室内生活空间的延伸,也是儿童可以“跳皮筋”“过家家”“踢毽子”等游戏的场所。燃放爆竹的行为也在很多城市禁止了。
不过,许多游戏是可以实现代际转换的。我们可以尝试将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拓展民间游戏新的发展空间,找回中国人在传统游戏中纯真、质朴、富有中国味道的快乐生活。
(题图剪纸:张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