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疏堵结合破解停车难

□ 张 虎

机动车尤其是私人汽车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若管理不当,会成为“幸福的烦恼”。停车难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我国不少城市面临停车难问题,且有日益严重之势。以北京为例,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571.8万辆,比上年末增加9.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452.8万辆,增加12.5万辆。而停车位只有190万个左右,缺口巨大,“两辆车抢一个车位”是不少驾驶员面对的现实。可以说,停车难已经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亟待解决。

停车难直接反映了车辆与停车设施在数量上存在的较大差距。破解停车难,必须疏堵结合、综合施策。

在“疏”的方面,重点是做好供给管理,让车辆“有位可停”。第一,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停车现状研究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停车设施的分布以及供需之间的变化情况,提高停车效率,提升现有设施的利用率。第二,改革现有体制机制,依据“大部门、宽智能”原则,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停车监管运行模式,消除停车管理中多头分散管理、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第三,引入市场力量,采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能交通,促进停车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第四,适当增加停车位建设,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在“堵”的方面,重点是做好需求管理,抑制需求无限制地增加。第一,利用经济手段,提高拥有车辆的门槛,增加停车成本,实现停车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第二,严格执行现有停车管理政策,将已有措施落到实处,加强立法,适时制定出台停车方面的法律,并形成配套体系,使停车管理有法可依。第三,完善城市发展布局。摒弃以往“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适度超前规划城市功能区,尽量减少远距离自驾车出行,减少人们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第四,建立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线路的合理性可达性、设施的舒适性,更加高效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形成对私人汽车出行的有效替代。第五,加快淘汰“超期服役”车辆,及时清理废弃“僵尸车”,腾出宝贵的停车空间。

停车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静态交通,行车是动态交通,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停车难容易导致停车乱,停车乱则会引起行车堵。因此,行车堵、停车难,并非各自独立的现象。解决停车难等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考虑。

此外,是否拥有私人汽车与人们生活水平高低之间关联程度有多强?拥有私人汽车的期望与实际出行需要关联有多密切?一个城市到底能够承受多少车辆停放和行驶?如果无法承受户户有车,如何平衡有车人群与无车人群之间的利益……这些都需要城市管理者细致研究、长远规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