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沟沟里的农民唱大戏
□ 刘祖刚 谢月明
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农民剧团的演出深受基层百姓欢迎。邝振权摄

☞ 可别小看了这些农民兄弟,洗了两脚泥,个个能在台上闪转腾挪

☞ 每次编戏,大伙都会一起商量,尊重现实情况,反映老百姓关心的事

农历新年将至,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农民剧团演员们操练起来了。老团长李在成和几个骨干演员古志雄、巫治礼、巫治机每天都排练几小时,准备在春节前后好好地为父老乡亲亮一手,吼上几嗓子。

可别小看了这些农民兄弟,洗了两脚泥,个个能在台上闪转腾挪。2005年12月,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集体”称号;2006年8月,又被中国演出家协会授予“第四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最佳基层演出单位”……一张张耀眼名片,向世人展现她的辉煌,也诉说着坎坷的过往。

艰难事儿特别多

创办于1950年5月的大汾农民剧团,迄今已有68年历史,只比71岁的李在成小了3岁。当地他这个年纪的人,大多还存有对剧团的美好记忆。

李在成回忆,身为山东人的母亲年轻时就在剧团里唱京剧,是附近几个乡镇的“名角”。他这个“星二代”从小被妈妈背在背上辗转演戏,是最忠实的观众,对剧团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

成立之初,剧团由20人组成,要么来自农村,要么在圩镇经商,没有工资报酬,也无其他保障,全凭对戏曲的痴迷和无私奉献。

在交通并不发达、出门全靠两条腿的年代,剧团靠的是一双脚板、一副铁肩。年轻人挑重的生活用具,年纪大的演员或者女演员背道具,走村串户,把欢声笑语送到田间地头,被戏迷亲切地称作“扁担剧团”。李在成还记得,1984年,一次剧团来到本镇和坪畲族村,舞台用村小学课桌临时拼成。由于搭得不算牢固,加上表演太投入,动作幅度较大,有位演员摔到了台下,可他继续上台咬牙坚持。结束后,观众才发现他的脚已经肿起来,赶紧送上红花油等药品。

52岁的巫治机是团里的骨干,早在1985年就加入剧团,作词作曲和演奏笛子、二胡等乐器是他的绝活。他说,自己爱上这行完全受父亲熏陶。在部队当兵时,父亲是文艺骨干,退伍后回乡成了民间艺人,常参与乡间红白喜事的演奏。年幼的巫治机耳濡目染,也深深迷上了演艺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巫治机记得,2005年,剧团接到县里安排为期半年的百余场演出任务。恰逢老婆坐月子,可为了赶排新节目,他连续三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作词、谱曲,出稿时头晕眼花,出现短暂性视力急剧下降。

剧团纯属自发组织,演员全凭个人爱好,没有半点经费来源。难以维持时,他们就贩卖采茶戏磁带。巫治机平日里抽空开农用车拉煤球,可遇紧急编剧任务,老客户又要得急,他只有里外里损失好几百元,自掏腰包请人开车送货。老客户的责怪、家人的不理解、剧团的运转压力,很多次让巫治机快要崩溃了。可是,他依然默默坚持。

68年来,剧团送戏下乡3900余场,平均每年60多场,足迹遍布遂川和附近的湖南桂东、炎陵、茶陵。

服务桑梓心不改

在市场冲击下,农民剧团日益举步维艰。1992年最困难的时候,演员伙食费每天只有1元,个别体壮的年轻男演员饿到发米病(当地方言,意即低血糖)晕倒;为支付饭钱和差旅费,他们甚至将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贱卖。剧团还曾以演员个人名义贷款2000多元,最后是巫治机、巫治礼外出打工还上的。

李在成人生多次重要节点,都因为剧团演出,不能第一时间在场。1969年冬,结婚那天,由于剧团临时接到不能推辞的任务,他结束演出才风尘仆仆赶回家举行结婚仪式。1983年9月,妻子临盆,又恰逢有演出,只能反复叮嘱家人和接生婆。演出结束到家后,次子李钦能顺利降生。1999年冬,长子李小安结婚当天,又是送戏下乡,戏班路过堆子前镇时,迎面碰到儿媳的迎亲队伍,他尴尬地扭过头去,掩藏起那份内疚。2017年5月,剧团接到“中国十大美丽梯田之乡”评选结果发布会演出任务,孙子李学广良性肿瘤切除,一家之主的他说服家人,硬是将手术时间推迟了一天……

住在一墙之隔、小巫治机两岁的堂弟巫治礼,故事也不少。

巫治礼用四句打油诗开场:“2000年来新开张,剧团送戏下村庄。书记说有任务到,赶快找回老团长。”

完成了老团长李在成交办的首个演出后,巫治礼一发不可收拾。他多次被堂兄“蛊惑”,丢下锄头就往剧团跑。本身痴迷客家方言唱腔的采茶戏,又会唢呐、笛子等乐器,让他在剧团游刃有余,渐渐走上了演出“不归路”。

可妻子对巫治礼的演艺事业一万个不支持。那些年,山区妇女较为保守,认为演出抛头露脸,不是啥正当职业,而且会破坏家庭。为了演出,巫治礼瞒着妻子跟剧团去了外乡演出,哪知回家后,气昏了的妻子竟当场把演出用的乐器丢到了河里。

还有一次,剧团在圩镇演出采茶戏《客家小调·十劝哥十劝妹》,巫治礼在台上演,妻子在台下看。其中有句台词“今生今世只爱你”,要求男女演员要深情对视。巫治礼表演得很到位,赢得了一片掌声,却无意中“踢”翻了妻子的“醋坛子”。

那天演出结束,还未进家门,巫治礼就看到门前的泥地上乱七八糟横着自己的换洗衣服。妻子说:“既然你今生今世只爱她,那跟她过,衣服也让她洗!”最后,还是时任团长的徐广晟调解几次,夫妻才和睦如初,但也约法三章,要去演戏可以,但不可以演夫妻。

这几年,好在儿子巫伟鹏也经常和父亲同台演出。他开导母亲,入戏是演员的起码要求,要尊重父亲对演艺的热爱。

创新步子永向前

大汾镇文化底蕴厚重,风情浓郁,是江西省百强文化中心乡镇。成长并扎根于此的剧团,演出也多以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现代小戏为主,贴近客家人生活。完全用客家话演绎的曲目《新媳妇上门》《钱嫂算账》《睄妹子》等赣南采茶小戏曲,是观众的最爱。

每次编戏,大伙都会一起商量,力求紧扣时事,尊重现实情况,反映老百姓关心的事。台词一定是客家话,易记住、流传久。

2001年1月,江西省电视台栏目剧组拍摄以宣传“少生快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纪实片,剧团排演的小戏剧《新媳妇上门》(最初为《扶贫媳妇》)播出后反响强烈,还曾在中央电视台六套播出。

聊起剧情,巫治礼滔滔不绝。故事以女扶贫干部三次入户走访调查为主线。一位村民想装穷叫苦骗取国家帮扶资金,殊不知,第一次上门的女孩竟是未过门的准儿媳。第二次上门,女孩知道了实情,就教育起“准公公”,要靠勤劳致富。第三次,就是结婚迎娶进门。时长半个小时的演出可谓包袱不断、笑点多多。此剧在江西省农民剧团展演中获得二等奖。

此“炮”打响,极大提振了剧团全体人员的信心。此后,他们佳作连连:有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小戏剧《桃花迎春》《恭喜发财》,有反腐倡廉的《月到中秋》《花姑过关》《红包》《新酒令》,有反映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的《掰笋子》,有歌颂新人新事的《巧劝夫》《喜相逢》《阿黑戒赌》,有讴歌白衣战士2003年抗击“非典”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非常隔离》……采茶戏、歌舞、快板、民间吹打乐样样都有,叫好叫座。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宣传解读的小戏剧在当地传唱。“用客家话讲政策,大段大段台词我都能背下来!”大汾村村民古和生感慨道。

从朴实无华的客家小调,到不断出新的剧目演出;从生机勃勃的文化礼堂,到红红火火的激情广场……大汾农民剧团一路走来,从不曾躺在成绩簿上“啃老本”。在送戏下乡的道路上,他们努力做一棵艺术的“常青树”。

不过,在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冲击下,完全靠自我维系的农民剧团,生存难度非常人可以想象,断层难题更是亟待解决。

为了留住来之不易的人才,当地党委、政府和剧团演员们都努力为他们找出路:安排在敬老院等地方上班,有稳定收入;出面举办农民剧团培训班,召集戏曲爱好者共谋对策;做商业化尝试,把演出影像制成光碟推向市场,承接婚庆礼仪演出等。

在老团员的带领下,陆续有年轻人参加剧团,并成长为骨干,巫治礼、巫伟鹏父子,张丽、张珍姐妹,徐小梅、任淑珍母女,巫治机、巫治礼兄弟同台演出,在当地已成佳话。

现在剧团每次表演,尽可能老中青搭配,老演员也愿意把更多戏份让给年轻人。这些朴实的做法,在举手投足间,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得以传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