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仙股”魅影再现 “炒差”尤需谨慎
本报记者 温济聪

“仙股”虽然短时可能盈利,但长期来看,出现亏损是大概率事件。投资“仙股”往往风险巨大而收益不确定,风险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投资者应以基本面情况作为投资的根本依据

时隔12年,“仙股”重现A股市场——2月1日,*ST海润股价一字跌停,当天报收于0.97元,沦为“仙股”。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A股出现的首只“仙股”(剔除已退市公司)。截至2月2日收盘,当日*ST海润再跌5.15%,报收于0.92元。

在股市中,股民们通常把股价低于1元的个股称为“仙股”。在*ST海润之前,剔除已退市公司,A股市场出现的两只仙股分别是*ST昌源(平潭发展的前身)、*ST美雅(广弘控股的前身)。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永冀提醒投资者,“仙股”虽然短时可能盈利,但长期来看,出现亏损是大概率事件。投资者需要擦亮双眼,不要“炒差”,而应谨慎购买“仙股”。

在川财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邓利军看来,近期A股“仙股”再现,首先要归因于市场投资风格的转变。从2017年开始,A股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以上证50为代表的蓝筹白马等强势崛起,至今累计上涨接近40%,而中小盘个股则纷纷下跌,中小板指数基本仍与2017年初持平,创业板指更是下跌超过20%。持续超过一年的蓝筹白马行情显然给部分缺乏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从长期趋势分析,本轮A股市场分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强监管下市场向机构主导回归。”邓利军认为,在目前“脱虚向实”的政策指引下,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越发看重标的的真实质地,价值投资理念成为主流,A股长期以来依靠“讲故事”的畸形投资风格正在不断得到纠正,股市大方向上将渐趋理性。从这个角度看,配置“仙股”或许存在着与大趋势相背离的危险。

一些股票之所以沦为“仙股”,根本的原因是业绩太差而濒临退市。而近期临近“仙股”区域的公司除了业绩差之外,部分公司的股本也比较大。张永冀认为,对A股上市公司而言,摆脱退市无非3条路:业绩反转、合股、借壳重组。往往这些*ST公司业绩差,积重难返,包袱沉重,想短期内走出财务困境,不现实;虽然“仙股”在港交所可以通过合股苟延残喘,而在A股上市制度设计中并没有关于合股的规定;与此同时,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借壳重组不仅审批周期长,难度大,而且这些公司自身股本庞大,市值不小,“野蛮人”基本不具有二级市场举牌控制的可能性,只有大股东寻找“白衣骑士”收购优质资产改善基本面,或者改旗易帜低价折让出售股权给有资本运作实力的新入股东。

投资“仙股”有哪些风险需要注意?邓利军表示,一方面,在当前监管压力趋严的背景下,“仙股”退市的可能性不小,一旦被套,股票流动性急速下滑,投资者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即使“仙股”侥幸逃过退市,在当前市场情况下,股价反弹的高度和概率还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总而言之,投资“仙股”往往风险巨大而收益不确定,风险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投资者应以基本面情况作为投资的根本依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