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民营经济前沿的浙江省,在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质量第一”“小微企业提质”“市场主体升级”,聚焦聚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早谋划。2015年,浙江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为契机,以“质量效益提升”为贯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在优化政策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帮扶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联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形成了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精心谋划产业布局
一家小微企业,拥有25项发明专利,其参与编写的《雾天公路行车安全诱导装置》行业标准,获得公安部、交通部双证检测。创业近20年,杭州博达伟业正逐步成为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
这匹交通行业的黑马跑出“中国创造”新速度的背后,正是浙江“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在发力。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认为,小微企业始终是浙江经济的动力来源。目前,浙江共有小微企业155万家,占企业总数的82%,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GDP的65%、税收的54%、出口的76%和就业的80%,但浙江小微企业整体上“低小散弱”的特征依然存在,大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低端。
适应新常态,瞄定高质量。2015年,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提出,通过做加法、提质扶优,重点培育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的10万家小微企业;通过做减法、倒逼劣汰,借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组合拳,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等企业(作坊)5万家以上。
该计划启动之初,浙江省政府就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总体工作方案和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科技创新等10个专项行动方案,形成“1+10”工作格局。每年召开工作现场推进会,建立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等工作制度。
2015年至2017年,浙江新增“个转企”5.07万家;新设小微企业59.4万家,其中八大万亿产业15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9436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8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1家;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上涨13.68%,创业活跃度、社会贡献度、创新聚合度、环境满意度指数均保持上升态势。
优化公共服务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供给体系。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多在政策、空间、平台、资金、政务等方面面临困境。
面对供给不均,浙江态度坚决:小微企业缺什么服务,政府就提供什么服务。
冯迪洋被誉为“跨境电商第一人”,他创办的普特教育位于钱塘江畔的杭州湾信息港,服务着12万家企业。可2年前,创立之初的普特却面临无处落脚的尴尬处境。冯迪洋告诉记者,对当时的公司来说,办公用地的优惠政策帮助很大,其后,政策、市场、企业、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帮扶所产生的价值更为珍贵。
目前,浙江已建设省级小微企业园211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0家,几乎所有平台都推出房租税费减免、住房补贴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开支成本。此外,省政府产业基金共投向567个小微企业项目,撬动社会资金390多亿元。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抱团集聚,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两年内汇聚了1万多名创客、2000多个项目,建成40余个孵化平台,集聚投资机构和各类基金710家、管理资本1680亿元。
服务做加法,权力做减法。浙江向来就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弄潮儿。2016年10月,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改革层层深入,小微企业的创业热情和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激发创新活力
为拓宽小微企业成长通道,浙江在全省建立“515”动态培育梯队,综合运用行政、市场、中介机构等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初创型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打造一批领军型企业。处于不同梯次的小微企业,可针对性地获得市场主体升级、降低准入门槛、提升科技支撑等扶持举措。
只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能操控10万个景观楼宇灯——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最忆是杭州》惊艳了世界,而演出中的照明灯具,来自一家名叫“迪生光电”的小微民营企业。在项目招标时,迪生依靠高质高效的研发水平,在短短45天内完成了30多万套定制灯,击败了灯具行业多家巨头。
“2015年前,企业只是简单地做电灯,后来经过政府引导,有了初步的规划。”董事长李建成说,加上政策的支持,迪生的发展迈开了大步。去国外学习经验、与省内高校合作,先后申请了40多项专利,成功完成新三板挂牌……2017年,企业年利润将逾7000万元,实现“小升规”。
分层梯度培育让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浙江省累计引导完成“个转企”21.8万家,“小升规”1.6万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分列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
市场活力不断激活,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借力“互联网+”,浙江传统产业正变得“不传统”,陆续出现杭州跨境电商模式、遂昌农村电商模式、义乌市场依托模式、“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模式等跨产业、跨品类、跨地区的新兴业态。
抓小微就是抓浙江经济的明天。据介绍,下一步,浙江将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推动小微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力争到2020年,建成小微企业园超过1000个,提升集聚片区超过5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