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韵味,是指贯穿原作的气魄、格局、艺术内涵和哲学维度。所有改编都应在不破坏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
影视剧翻拍现象一直很普遍,很多经典作品都值得一拍再拍。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部分翻拍脱离了原作的美学框架,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究竟什么才是值得称道的翻拍?翻拍又有哪些规则?
影视剧翻拍成功与否,最关键在于是否能尊重原作韵味。所谓韵味,是指贯穿原作的气魄、格局、艺术内涵和哲学维度。所有改编都应在不破坏这四方面的基础上进行。保留原汁原味,是王道。
气魄,是一部作品的骨骼。小气之作骨瘦如柴,大气之作傲骨峥峥。譬如《西游记》,它的气魄在于以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塑造出意味深长的神魔世界,用孙悟空、猪八戒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将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架构生动而顽强地支撑起来。通过故事里细微之处的描摹就可以深刻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殚精竭虑和良苦用心。86版电视剧《西游记》忠实地继承了原著的这种气魄,之后很多翻拍作品都难以达到这一本应是最基础的标准。前两年上映的一部院线电影《三打白骨精》貌似有些进步,不论从故事设计、化妆、表演还是后期制作等方面都开始考虑原著的精神内核,而非之前大量同类作品的浮光掠影和蜻蜓点水。不过,周星驰拍的《大话西游》倒是另辟蹊径,尽管难以看出《西游记》原著的精神指向,但别有一番洞天,美学意义颇有可取之处。
格局,为一部作品的血液。小格局,如干瘪的身躯,软塌塌的;大格局,似健壮的身形,韵味十足。格局大者,如《射雕英雄传》,以郭靖黄蓉的传奇经历和爱情考验将“侠义”和“家国”的本质展现得荡气回肠,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折射了大格局,令人惊叹。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算是太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再翻拍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最近郭靖宇监制的一版倒努力遵循了原著格局,从某种意义来说不输83版。该版《射雕》很大程度上延展了郭靖传奇人生的广度和深度,让各个人物在荧屏上的表现更有血肉,整个故事的视觉呈现方式更“金庸”。该剧采用了“新人挑大梁,老戏骨作配”的模式,坚持实景搭建拍摄,全剧的特效使用比例甚至不到5%,在很多情节处理上都很精致到位。
艺术内涵,为一部作品的肌肉。任何一部影视剧,本质上都应追求艺术张力,应充满力量。缺乏张力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翻拍的诸多作品中,《白鹿原》的翻拍次数算是现实主义纯文学作品中比较多的,电影电视剧均有所及。张嘉译的那一版算是有张力的。这版电视剧,将原著中四处弥漫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传达得比较到位,很多观众可以在电视机前“闻”到那夹杂着泥土气息的儒家风范。最典型的,就是剧中的那位大儒朱先生。朱先生的大家气度,演员拿捏得精准,好似在演话剧。
哲学维度,是一部作品的魂灵。由于影视剧表现方式的局限,欲以影像让受众感受到哲学思辨的难度很大。相当一部分艺术片之所以那样“艺术”,目的就在于导演想将影像哲理化。这其中,失败者居多,成功者寥寥无几。哲学维度问题是影视剧和小说哪个更能持久传播的分水岭之一,也是至今为止影视界很难解决的难题。读者能从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读出绵长深远的力量,却很难从电影《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产生同感。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文字的功能更丰富,而影像的功用或许在他处。
王国维论做学问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最高境界。影视剧翻拍虽不是什么大学问,但那些实操者倘若能创造性地移植片羽,学到这三境界的凤毛麟角,经典作品大面积重现江湖的盛况也并非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