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阜阳市多措并举吸引人才回流
“归雁”变身致富“领头雁”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文 晶 通讯员 徐风光

1月27日,2018年皖北第二场大雪过后,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青年“创客”王光晋几乎天天蹲在地里,由于经验丰富、守护得力,他返乡创办的安徽万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大棚在这次罕见的大雪中损失不大,新一批育苗已埋下希望的种子。

作为地道的阜阳人,王光晋的希望是从回到家乡那一刻开始的。

20岁就外出闯荡,辗转浙豫等地,当过辅警、摆过地摊、办过补习班,然后到新疆流转3300多亩地种植经济作物;2016年,受家乡“接您回家”政策感召,29岁的王光晋带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回到老家界首市光武镇,规模流转了1080亩耕地。

老乡和当地政府都非常支持现代农业发展,1000多亩耕地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了签约流转手续;市县镇三级政府在给现金补助的同时,给他配套完善了田间道路、水井、供电等设施,还赠送了抽水机……“还是家乡好!”迅速起步的王光晋非常感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常年有320万名外出务工人员的安徽阜阳,把农民工当做“香饽饽”,在政策上扶持、情感上感召,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着力推动返乡农民工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技能人才、乡绅等骨干人才一起,构筑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培养农村养得起、下得去、留得住和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并通过他们带富邻里,辐射四方。

临泉县滑集镇的金乾山对此也深有体会。这个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在2011年回乡之初,曾有亲朋不解:大城市工作多好,为啥还回到老家,过上祖辈们已厌倦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但金乾山异常坚决:同样是种地,但我们要种出水平,种出效益。就这样,金乾山不断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凭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流转而来的60多亩耕地上实践了一名“职业农民”的梦想。

阜阳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阜阳市一直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科技实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先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涉农项目等扶持措施,不断优化农村人才服务环境,从2004年至今,全市共培训新型农民近50万人,几乎占了农村劳动力的十分之一。

经多见广的返乡农民工也引领着当地乡风文明。王光晋曾在2006年受同村的王辉资助,上了中专。11年间,王光晋力所能及地报答王辉,并将这种感恩扩散,为村里修路、建广场,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捐献资金近百万元,获评“中国好人”,还当选了界首市人大代表。

这些重新回到农村发展的农民工和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和经纪能人等组成农业发展生力军,他们和大学生村官、扶贫结对帮扶干部等一大批从高校、机关等下到农村的村、组干部一起,构成近百万的乡土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贝疙瘩”。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在阜阳,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员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奔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