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末年初,是总结过去,部署一年工作的时候。记者和一些基层干部交流,感到他们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但也有一些烦心事和苦恼事。记者把与他们的交流感受归纳起来,希望更多的同志听到基层干部的心声。
基层干部说起工作的苦恼,排在前面的两个是写材料和填表。
写材料占据了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很多时间。一些上级部门把年底检查工作等同于向下级收集“材料”,考核要看材料,总结要收材料,调研也要找材料。所以,写材料成为基层干部头疼的事情。
客观地说,把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梳理,丰富认识,形成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也是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些部门却过于“执拗”于材料,就走向了事情的另一面。开会之后,要求写“体会”;下乡调查,一定要交“报告”;学习政策,必须有“书面笔记”;到村里走访贫困户,也得写成“日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上级来督促检查工作,不看效果,不问实情,上来就是看“笔记”、查“日记”、找“报告”。
一位在乡里工作多年的同志说,基层工作很多都是石头碰石头,要实打实来。和普通群众做工作,需要耐心,需要用行动去感动他们。所以,基层干部习惯于和群众打交道,喜欢“在太阳底下工作”,不善于坐在家里当秀才。即使工作中有些体会,也不是天天都能“有体会”,事事都值得“写体会”。因此,提出那么多写材料的要求,就很让基层干部作难。
有的基层干部反映,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中,内容最多的是“填表”,而且考核最硬的也是“报表”。客观地说,在大数据时代,收集基本数据,填报各种表格,有利于摸清底数,加强社会管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过分注重表格,什么都要靠表格“说话”,这就成了对基层的干扰。一位乡镇工作的同志告诉我们,上级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钻在村办公室核查填表情况,数字对不上还向基层同志发脾气。“有这么多工夫,为啥不自己到百姓家里看看,到村头走走呢?”这位同志说,这种靠检查报表和看材料来评判基层工作的考核方式,很有些“郑人买履”的味道,总是埋怨“尺子”不准,一心想着“尺子”有问题,却不知道“脚就在那里”。
“写材料”“填报数字”这样的事情,占去了基层干部很多精力。有一位同志说起这份苦恼,用了一个“捆”字:这种形式主义“捆”住了基层干部,让他们走不出办公室,离不开写材料的电脑,走不到群众中。基层干部要面对最广大的群众,他们要完成好工作任务,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因此,不少基层的同志呼吁,不要让形式主义“捆”住我们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