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消费导向,提升企业的柔性化生产制造能力;通过国家标准的强制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引导企业创牌提质,抢占高端产品市场,提高出口附加值;提升进出口层级,进一步降低部分商品关税,为国内企业创造出贴身学习与弯道超车的机会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7.79万亿元,同比大增14.2%,不仅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局面,而且创出6年新高。
在注意到外贸总额飘红的同时,人们还注意到出口结构优化这一亮点,如民营企业以7.13万亿元的出口总值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代表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高达58.4%的份额,同时保持了两位数的出口增势,等等。笔者认为,与出口结构优化同样重要,贸易顺差的微妙变化也应引起关注。
数据表明,去年我国出口15.33万亿元,进口12.46万亿元,相应产生顺差2.87万亿元,虽然进出口双双同比递增,但贸易顺差收窄14.2%。对此,不能简单地得出中国在世界上“赚钱少了”的结论,反而应该看到数据变化背后的积极信号。一方面,贸易顺差收窄代表着我国出口导向在发生变化,有利于降低外围的贸易摩擦风险;另一方面,贸易顺差收窄也显示出我国进口能力增强,进而反映出内需尤其是消费动能的强化,这既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在优化,也说明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向“全球采购中心”,向着高质量方向转变。
不过,受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维持较快增长殊为不易。首先,WTO功能日渐被弱化、全球不同经济体只能被动选择构建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虽然这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聚合与优化,但这种“碎片化”的片区贸易模式会导致大量的贸易转移,并割裂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其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仅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在过去10年中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就达到了1600多项,企业贸易成本不断上升。第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采取减税措施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同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并推动中低端制造业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将受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双向挤压”。最后是贸易逆差带来的所谓“反倾销调查”因素。商务部的统计报告显示,去年有27个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7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质量与需求适配直接影响着一国贸易竞争的胜负。为此,我国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一是要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消费导向,提升企业的柔性化生产制造能力,改善与创造适应需求的供给体系;二是要通过国家标准的强制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引导企业创牌提质,抢占高端产品市场,提高出口附加值;三是要提升进出口层级,有必要进一步降低部分商品关税,实施差别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吸纳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为国内企业创造出贴身学习与弯道超车的机会。
数据显示,目前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权重升至23%,其中出口占整个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3.5%,但我国这两项指标分别只有16%和9%左右。因此,一方面应在国内继续推进金融、医疗、养老等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做大服务贸易的市场体量;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加工制造业向研发、采购、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领域转型,并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和输出,打造“中国服务”的国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