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在此基础上,如何满足群众更高的生活需求,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成为新的课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雷忠告诉记者,宁夏狠抓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建设,于2016年启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及文化扶贫工程,目前自治区9个国家级贫困县606个贫困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
“以前,我们唱戏就在土台子上,冷不说,刮风时一张嘴就满口沙子。现在有了文化广场,只要有空,大家就会来排练戏曲,然后给乡亲们演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西元乡秦腔团团长张文得告诉记者。宁夏各个贫困乡村在抓产业、上项目之外,还纷纷建起了文化广场、文艺活动室,戏台、阅览室、体育健身等设施多了起来。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戴天福文化大院里,74岁的戴天福说起了自编的快板。老戴告诉记者,自己和侄子在2010年自筹资金盖起了2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地方政府配套了一些音响、乐器等设备。如今,这里成了周围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年到头演出不断。目前,仅在固原市,像这样的文化大院就有118个,“草根”艺人上千名。
为了做细做实文化扶贫工作,宁夏还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布局,整合多种资源,采取新建、改扩建、整合等方式盘活存量、优化配置,缺什么、补什么,打造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一站式服务,发挥文化扶贫的整体效益。
文化扶贫不仅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实实在在“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在海原县刺绣剪纸手工艺品孵化产业园,42岁的农家妇女徐琴正精心绣着一朵红牡丹。她说,过去妇女农闲时打发时间的“小手艺”,现在已经成为朝气蓬勃的产业,“不仅挣了钱,我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刺绣这门传统手艺已成为当地农村妇女增收的重要渠道。正是看中这一潜力,宁夏把加大刺绣、剪纸、泥塑等手工艺文化产品的开发,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内容,推动富民增收。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万亚平介绍说,宁夏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先期扶持的重点文化企业34家、重点项目25个,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库,利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化开发等18个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奖励补助260万元。
宁夏补齐文化短板,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打通了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起到了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作用。据介绍,到2020年,宁夏将实现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5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城乡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均等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