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整体合作在各领域稳步推进,助力中拉关系从自发式互补发展进入自主式构建发展的新阶段,双方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日趋形成。当前,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拉整体合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期
1月21日至22日,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这是中共十九大后中拉双方共同构建新时代关系的首场重大外交活动,也是中拉整体合作从机制化向常态化、长效化跃升的重要体现。从2008年、2016年中国两度发布对拉政策文件、到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和“1+3+6”务实合作新框架的提出,到中拉论坛启动与持续推进,中拉整体合作的机制化运作带动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拉共体)凝聚共识,实现战略对接,在区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上推动双方关系再上新台阶。
自2015年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拉整体合作在各领域稳步推进,助力中拉关系从自发式互补发展进入自主式构建发展的新阶段,双方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日趋形成。当前,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拉整体合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期。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拉整体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拉美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还是当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方。中拉之间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拉美发展战略对接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积极尝试。目前,巴西等拉美7国成为亚投行成员,拉美多国已与中方签署产业对接协议,包括巴拿马在内的拉美多国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实践表明,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精髓高度契合。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拉整体合作将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
第二,结构性改革为中拉整体合作提供了原动力。2017年,中拉经济同步出现向好趋势,拉美以1.3%的增长率走出连续两年衰退的“阴霾”,中国则以6.9%的增长率扭转了增速连续6年的下降态势。未来,中国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持续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纠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现象。同期,拉美国家正在以促进包容性增长为目标,推进结构性改革。因此,中国的消费升级、产业优化及促进对外投资将为拉美提供增量市场和增量投资。同时,拉美地区基础设施缺口及再工业化需求将为中国提供广阔的市场。
第三,区域一体化新变化赋予中拉整体合作新契机。目前,美国特朗普保护主义政策的外溢效应可能造成拉美区域一体化向两个方向演变。一是拉美地区内部一体化(包括贸易、生产和金融一体化)加深和次区域组织之间(如南共市与太平洋联盟)加速融合。二是拉美国家推动与域外欧盟和亚太地区一体化的热情增加。中国一直坚持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这无疑将增加拉美国家参与面向亚太区域一体化的吸引力。
第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中拉整体合作互为助力。面对新兴经济体集体崛起的态势以及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失灵,全球治理通常面临传统体系调整刚性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虽然是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但常因自身能力不足或话语单薄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作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拉整体合作通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协调,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可以形成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合力。2018年G20峰会即将在阿根廷举办,届时新议题设置将更好地反映拉美国家的发展诉求。另一方面,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也将为中拉整体合作提供稳定预期和制度保障。
然而,中拉整体合作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一是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主要表现在地缘政治因素错综交织,地区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使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脆弱性;世界各区域经济增长分化加剧、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战”和“汇率战”的风险上升;新兴市场经济体因美国加息、缩表和减税“三箭齐发”面临资本大规模撤离的压力,等等。二是政治选举周期将重塑拉美地区政治格局及其外交关系。2018年包括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在内的拉美多国将迎来“大选年”。在拉美左右翼政治力量激烈交锋的形势下,政治周期不仅决定国家乃至地区政治经济走势,而且将影响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活跃度。在中拉整体合作机制下,拉方对接主体——拉共体很可能面临新一轮利益分配和需求调整。三是经贸合作作为中拉整体合作的重要抓手,将面临贸易结构性约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制约,以及拉美营商环境变化、法律法规调整和社会问题频发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面对现实挑战,中拉整体合作唯有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区域一体化新趋势和全球治理变革新需求的历史机遇,求真务实,深入开拓合作空间和领域,才能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