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自己家里,还能享受近在咫尺的专业养老服务——这种听起来可望而不可即的养老设想,正在成为北京60岁以上老人的现实选择。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北京市民政局、国土规划委和住建委联合发布北京首个、也是全国首创的“共有产权”形式的养老服务设施试点项目——恭和老年家园。未来,试点如能成功实现“医养结合、共有产权”的目标,将有望向全市推开。
这个位于朝阳区双桥西巷6号的项目,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实现了无障碍适老建设。项目建有养老居室365套,养护中心39间68张床位,用于养老照料、医疗康复、膳食管理等方面的公共空间占总面积的40%。餐饮、娱乐、医护等公共服务区域,通过贯通的长廊连接到每一个老人的居室,既有私人空间,又有活动场所。
资料显示,该试点项目于2016年4月7日获得预售许可证,可销售养老公寓365套,销售均价每平方米45448元;车位84个,销售均价每平方米3842.39元。项目于2017年6月10日开始认购,2017年7月14日正式网签,至2017年9月23日已累计签约143套。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北京推进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恭和老年家园“共有产权”模式以“居室分割定向出售、公共服务空间持有经营、限龄人群居住”为主要内容。养老居室产权为50年;因其售价明显低于周边楼盘,所以限定60岁以上老年人居住,每月需缴3000元服务费;与入住人共同居住的亲属或者陪同人员不受年龄限制,陪住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两人;养老服务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购买者按5%、95%的比例持有产权。
入住人去世后,房产可出售、出租,相关获利全部为购买者所得。但新的受让人也必须具有同样的资质要求并接受资格审核。养老企业虽只承担5%的居室产权,但需要承担公共空间的完全产权,并需提供永续的养老服务专业经营。
北京为什么要试水共有产权养老?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约4000万人是失能、失智老人。但2014年末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48%。
业内人士认为,空置率畸高,主要是由于当前“千院一面”的养老院模式无法满足养老的个性化需求。而养老服务设施的土地和地面设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重资本的压力使很多企业在养老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中处于观望状态。
共有产权养老房模式则一方面减少了进入养老服务市场企业的“重资本”压力,使其能更专注于提供后续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关注到老人们居家养老及个性化的需求,比住养老院更自由、更舒心。同时入住老人能拥有自己的房产,实现“在世有房产,离世有遗产”。
从恭和养老家园的实践来看,它既让住在这里的老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又能享受包括定期健康评估、健康咨询、24小时医护紧急呼叫等在内的65项基础养老服务。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共有产权养老项目,今后的监管主要有“三个严禁”,即严禁以养老机构的名义从事房地产开发,严禁利用养老机构的房屋场地设施开展与养老服务无关的活动,严禁改变机构的养老服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