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汤是熬出来的好喝。熬菜汤有点像茶道里的功夫茶,打磨的是时光,品尝的却是功夫。喝到最后,不光是浅层果腹的意义,更应该喝出一种精神,一种气度,一种品质
少时,邻居一位大爷好叫小孩儿猜谜语,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呼呼呼,噗噗噗,一把抓住脊梁骨。”我半天也猜不出。回家问母亲,才知道是煮菜汤沸腾溢了锅。从前的锅盖大多是木头做的,圆圆的锅盖中间镶嵌着一条横木,是为把手,亦即所谓的“脊梁骨”了。这个谜语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所以至今记得与菜汤有关的一切。
菜汤作为一种汤食,大概在我老家晋东南小镇石城一带才有。那应该是正宗的草根食品,是困难时期粮食匮乏的产物,也是百姓在饮食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菜汤味道甘美,色香诱人,营养丰富。故乡有句俗话:汤水儿不亏人。经常喝菜汤的人最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益处。菜汤的优势可说是愈喝愈香,百喝不厌。
煮菜汤铁锅最好,不锈钢锅为上,铝锅次之。水呢,泉水最好,井水为上,河水次之。用火也有讲究,那就是柴火最好,煤火为上,电磁炉次之。令我欣慰的是,至今我的村庄仍然饮用的是甘泉水。若最好的锅配上最好的水,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菜汤就成功了一半。
给锅里添三分之二的水,用柴火大火把水烧开,放入少量红小豆、黑豆、眉豆;如果是夏天,再加些绿豆以防暑气,大火煮那么30来分钟,等所有豆子膨胀崩裂,然后,再按比例抄一定量的黄豆面放入碗内,加凉水搅拌,荡匀,倾入锅内,文火慢煨,直到把豆子、小米煮熟煮烂为止。
菜汤,汤里面肯定有菜。什么菜?酸菜,就是秋后收回的茴子白外面包的那几层葱绿色的叶子沤的缸菜。最后放入少量酸菜和适量的盐。这样,一锅香气四溢,颜色好看,令人唇齿生津的菜汤就算告成。
我喝菜汤将近50年,至今认为,我奶奶煮的菜汤最好喝。奶奶是厨子吗?不是,主要是老人家有时间,煮一锅菜汤她能熬差不多两个多小时。这有点像茶道里的功夫茶,打磨的是时光,品尝的却是功夫。奶奶是小脚,拄着拐棍儿,一般体力活儿干不了,只会在灶前烧火做饭。灶膛里的火焰,映得墙壁忽明忽暗,奶奶端坐在小凳子上,怀抱拐棍,手拿苇骨筒(吹火筒)熬菜汤。锅里煮沸的汤的泡沫泛上来,奶奶就会兑一小勺凉水到锅里,反复如是,直到汤里分不清豆子和小米为止。奶奶煮的汤口感好,时间是决定因素。
许是时代演变的缘故吧,现在人们煮的菜汤无论程序还是时间,都简化了不少。各种豆子一般不往锅里放了,顶多夏天放一些绿豆避暑;酸菜别说放,就连沤缸菜的人家也很难找。
困难时期,村子里的习惯一般是早晨和晚上喝菜汤,配以窝窝头或粗面馍之类的吃食,佐以小菜。如今,村子吃早饭主食早由从前的糠面或玉米面窝窝头改为白面馒头,但早晨喝菜汤的传统却沿袭至今。可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惯和饮食文化,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喝菜汤也是会上瘾的。刚喝菜汤时,可能隐隐约约会有股豆腥气味;当你喝出它的妙处时,你就觉得你永远离不开这种汤汤水水、漓漓溶溶的东西了。我喝菜汤的经验是,夏天的凉菜汤味道最美,最好喝。尤其是劳动归来,比如割小麦中午回家,第一件事儿就是舀一碗凉菜汤狂饮一气,真正一口气喝得碗底朝天,既充饥又解渴。那个舒服劲儿,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
我甚至执着地认为,菜汤喝到最后,不光是浅层果腹的意义,更应该是喝出一种精神,一种气度,一种品质,一种格局。可惜,北宋那位东坡居士没有喝过菜汤,如果喝过的话,大师喝出一种名吃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