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烧脑,更能动情
□ 姜天骄

表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手段并不是单一的,像《风筝》这样复杂、矛盾甚至有些纠结的英雄主义情怀反而能触动大众灵魂

对于谍战剧来说,逻辑的合理性远远比生活的相似性更为重要。最近霸屏的谍战剧《风筝》收视率和口碑一路走高,观剧感受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烧脑”和“虐心”似乎很恰当。

《风筝》的主线围绕一个潜伏在国民党军统的共产党员郑耀先(代号“风筝”)而展开。因为他的手上沾满了同志的鲜血而被自己的同志追杀,也成为国民党内斗的牺牲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要继续完成追查国民党特务“影子”的任务,他不得不继续隐姓埋名,忍辱负重……

一部好的谍战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这已经可以说成功了一半。在网络论坛上,一些网友甚至用严谨的逻辑,分析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国民党特务“影子”,而影片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观众大呼“烧脑”。尽管该剧在某些细节上处理得不够细致,但是铺垫、伏笔、悬念等谍战剧惯用手法运用的还算得当。这让这部40多集的电视剧就如同为了信仰而不断线的风筝一样,始终牵引着观众的目光。

《风筝》的热播不仅因为它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这部剧作在表达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对人性、对个体的关照和思考。剧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正反两面。他们不是脸谱化的,你很难界定谁是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只能说,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每个鲜活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其本真的一面。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这部剧作的情感力量更强烈,很多细节不仅让观众动脑了,更动情了。

《风筝》不仅折射出文化管理层面的宽容,也为主旋律题材剧作开辟了另外一种路径。在文艺创作中,表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越来越难以走进观众的内心,像《风筝》这样复杂、矛盾、甚至有些纠结的英雄主义情怀反而能触动大众灵魂。惟有这样的英雄,才更持久、更有力、更加令人信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