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穷“出名”的“三靠村”,现在却成为十里八乡“眼红”的亿元村、小康路上的领头雁。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尚志市元宝村、尚志市长营村在3位老支书带领下,成为黑土地上3面与时俱进的旗帜。
68岁的张秀林是长营村党总支书记。他上任之初,村子账面仅3元钱,是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村”。
长营村人均耕地只有0.7亩。张秀林盯上了村里1000多亩水坑,想要填坑造田。很多人不理解,“这不是瞎折腾吗?”张秀林走家串户劝说,“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地哪来发展的本钱?”
说干就干,13年间,张秀林拖着六七种病,7次晕倒在工地。但最终,长营村填坑造田1480亩,是原来一个半村的土地面积。
如今,长营村不只是亿元村,还入选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与长营一样,兴十四村、元宝村在老支书带领下,拼命苦干,彻底翻了身。“与其等靠要,不如甩开膀子干。”三位老支书透露出一样的朴素想法,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拼命干。说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难都不变。
69岁的付华廷是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全村80%多村民住上花园别墅,仅2%人口从事农业,其余都在村企上班。
兴十四村抓住发展集体经济这个关键,从现代农业、工业、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发力,壮了集体,富了村民。
1983年全国推行“大包干”。付华廷认为,各地情况不同,不能都适用一个模式。当时兴十四村已过上“大囤满,小囤流”的生活,年人均收入达2050元,付华廷认准了走集体经济的路子。
虽未包产到户,但兴十四村改革传统集体体制,实行超奖减罚,解决了“大锅饭”问题。
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得到实惠。上世纪80年代,兴十四村购买彩电送给村民,成为全国首个彩电村。2002年建别墅,每栋村里补25万元,个人只拿10万元。
77岁的张宝金是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名声在外的“中国土改第一村”。
一场“夸富会”去年在元宝村举行,由水稻种植大户“秀收成”。党员郇德金主动帮助村里人,现场保证:“我免费教技术,按我说的干,亩产达不到1200斤,我赔钱。”
上任以来,三个老支书把加强党建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
元宝村响应改革开放的东风,办起加工厂、筷子厂、铅笔厂等企业,全村户均存款达18万元。
老支书年纪越来越大,他们想卸下担子。张秀林计划退休,但村民不答应,他们约好轮流去他家做“思想工作”。
老支书们认为,乡村振兴要强化“人才先行”。除了能吃苦、吃亏,接班人还要有吃透政策、吃透市场的能力,才能在农村发展产业、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先人一步。
文/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王春雨 强 勇
(据新华社哈尔滨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