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8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亏损公司突击“进补”有碍公平
梁 睿

□ 一些上市公司为避免因亏损而摘牌,千方百计游说地方政府突击给补贴,其负面影响其实远大于正面意义

□ 突击式的财政补贴不仅事前缺少公开的决策程序,事后也缺少社会监督,容易成为违法违纪行为的温床

岁末年初,A股市场上那些“披星戴帽”的亏损公司又开始为了“保壳”而辗转腾挪,依靠政府大额补贴就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保壳“续命”的大招之一。

连续两年亏损、去年前三季度亏损3.85亿元的*ST中绒日前公告称收到宁夏当地地方政府补助共计6.45亿元,并签署协议豁免债务合计1.12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亏损190.17万元的*ST宝实也表示,收到政府补助1500万元。这两家公司均表示,上述补贴将对2017年度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政府补贴企业并非不可。有些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如一些较大的煤电油运企业,其产品和服务价格受到宏观调控,因此出现政策性亏损,政府给予补贴情有可原;再如,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给政策扶持的行业和公司一些补贴也无可厚非。而一些上市公司为避免因亏损而摘牌,千方百计游说地方政府突击给补贴就值得商榷了,其负面影响其实远大于正面意义。

首先,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降低了市场效率。一些公司经营好,业绩好,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来配置各种市场要素,产出更多成果。而通过补贴为长期亏损的公司“续命”,不仅造成一些市场要素难优配,落后产能难出清,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而且扭曲了市场价格,使绩优公司的成本和技术优势难以显现,劣不汰则优难胜。

其次,干扰了资本市场秩序。资本市场的根本功能是促进资金向高效行业和公司流动,优化资本配置。而因为有巨额财政补贴的存在,A股市场上总有一些不死不活的僵尸公司苟延残喘,他们占有着上市公司资源,却并不给实体经济贡献更多益处,一些资金则豪赌这些公司能靠重组来个咸鱼翻身,造成“炒壳”成风的负面现象。

再者,影响了上市公司经营积极性和独立性。有了巨额财政补贴的“金钟罩”护身,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根本没有改善经营绩效的动力。当然,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补贴也不是白给的,将来要投资搞基建缺钱缺担保的时候,上市公司自然也要“涌泉相报”,其经营独立性难免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突击式的财政补贴不仅事前缺少公开的决策程序,事后也缺少社会监督,容易成为违法违纪行为的温床。近几年,审计署审计政府补贴资金使用时所发现的问题可谓触目惊心。而且,在办理巨额政府补贴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内幕信息,一旦被一些资本大鳄利用,对A股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也很不公平。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遏制亏损公司突击“进补”,关键在于监督和规范地方财政资金的使用。对于为什么补、补哪些公司、补多少都要有公开透明的制度和流程;对于补贴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状况,也要有账目和交代。证监部门对于连续亏损上市公司“进补续命”的行为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那些主营业务长期亏损的公司,该退市还是要退。要进一步健全退市制度,促进金融资源更有效地配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