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对各高校学科建设的实力也给出了客观评价,评估结果得到了普遍认可。学科评估的服务对象绝不仅仅是“双一流”建设,它最大的价值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对大学学科的信息需求,进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共有513家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涉及95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虽然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不同于政府开展的合格性评估,但业内依然将其视为“权威官方版高校学科排名”,在这里,哪个学科哪家强一目了然,高校实力如何也可窥见一斑。因此,很多人感觉这份名单很“实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可以此为参考。
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这个角度看,这份名单的出炉过程才更值得关注。2017年9月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名单。什么样的学校、学科才是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绝不能照搬国外指标,必须要有中国标准。“双一流”名单公布时,评估标准尚未出台,但根据这次对硕士博士学科评估的标准设置来看,一套“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标准已基本成型。
国内外大多数排名主要是以公共的客观数据为基础的,但对于高校来说,评估排名机构很难全面获取高校的信息。这次学科评估则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等获取公共数据,再通过参评学科严格按照数据填报标准提供其他评估信息。在主观评价方面,对23万名学生和15万家用人单位联系人开展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邀请13000多名同行专家对5项主观指标开展“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调查学科声誉,同时还首次邀请海外同行专家对6个学科试点调查国际声誉。
另一重大变化是,这次评估一改以往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除部分学科外,不再统计发表论文总数,以“代表性论文”同行评议。在期刊选择上,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强化中国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不断提高中国期刊影响力,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从结果来看,此次最终成型的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对各高校学科建设的实力也给出了客观评价,使得评估结果刚出炉就得到了普遍认可。
学科评估可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参考,但学科评估的服务对象绝不仅仅是“双一流”建设。它最大的价值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对大学学科的信息需求。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这次学科评估构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并且首次面向近40万名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检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引导培养单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发展潜力。此外,本次评估还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有助于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社会建设。所以说,学科评估不仅是社会各界了解高校教学质量的一扇窗口,也是以评促建,引导高等教育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