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孙来斌

核心看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开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对待人民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而人民主体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三万多字,其中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利益”。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八个明确”,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以及“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等观点,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原理,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实践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可以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实践。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用历史性成就兑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落实在各项制度安排之中。“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从经济建设来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政治建设来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文化建设来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向。从社会治理来看,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切入点。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增进民生福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党注重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他还曾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可以说,这“两个是否”的改革评价标准,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其中,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反贫困的中国实践,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只要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纠正“四风”上取得重大成效,但官僚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比如,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就是“事难办”;一些地方热衷于能引起领导注意的政绩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一些干部将人民利益挂在嘴上,对于老百姓的事情,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拖一天是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指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锲而不舍抓好作风建设。

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人民既有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有日益凸显的教育、医疗、生态、社会治理等公共产品需求,还有不断增长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可以说,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人民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既要解决好发展的持续性,继续做大蛋糕,也要解决好发展的均衡性,努力分好蛋糕。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在确保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下大力气。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既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实现。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解决民生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可谓世所罕见:要攻克世界上最复杂的脱贫难题、解决世界上最难的就业问题、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因此,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