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保险业继续履行“保险业姓保”理念,倒逼行业调整结构,从轻保障、重投资转向重保障进而是长期保障。在重塑自身的同时,保险业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和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转型方面,保险业积极对接场景化、规模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借助金融科技推动行业从资本驱动型转变为科技驱动型
虽然保险业全年业绩数据尚未公布,但是根据前10个月的行业数据以及四大上市险企11月份保费收入情况,已足以描摹出2017年保险业发展的整个轮廓。用关键词来概括,即:平稳较快发展、风险防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科技成发展新元素。
业绩源于回归保障
“保险业姓保”,这是去年底以来中国保监会反复强调的理念之一。就在11月份,保监会重申了坚持“保险业姓保”“监管姓监”的原则,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的三项重点任务;12月21日,保监会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党委会上,再次强调要把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衡量保险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始终坚持“保险业姓保”定位。
事实上,“保险业姓保”可以看成是2017年保险业防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保险业姓保”来回归保障本义,抑制了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争相举牌的冲动,倒逼行业调整结构,从营运方式到产品设计,从轻保障、重投资转向重保障进而是长期保障。这种变化也可以从前10个月的数据中看到。前10个月,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815.63亿元,同比增长26.18%,其中人身险公司业务中具有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81.12%,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5473.75亿元,同比下降51.40%。
侧重保障型业务,中国平安堪称行业的缩影。据中国平安公开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按照保障为主的策略,中国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占比(“偿一代”口径)逐年上升为49.2%、53.5%、60.2%、64.2%和66.6%。今年前11个月,中国平安保费再次提速,原保费收入5548.33亿元,同比增长29.73%,在四大险企中拔得头筹。
对于保险业回归保障的效果,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日公开表示,今年前10个月,全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近20%,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2016年,中国对全球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达59%。按今年的增长势头,中国对全球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
服务实体渐成规模
2017年的保险业一方面通过防风险调结构,不断重塑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大局定位,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也渐成规模。
11月9日,保监会公开发文将2017年前三季度的发展状况定位为“‘保障+服务’功能的持续增强”。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务中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4.17亿元和414.03亿元,同比增长22.59%和14.99%;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强的工程险增速明显加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0.79亿元,增长17.67%,增速同比加快7.12个百分点。
从提供资金支持看,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1.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3%。从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看,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规模达7720.74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分别达2986.18亿元和1224.35亿元;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6166.75亿元。这些数据到年底盘点,应该只增不减。
据了解,今年在《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导下,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各家险企的重要战略。比如,中国人寿通过发起设立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截至今年上半年,以基础公司投资标的各类产品,累计规模已超2000亿元。
中国太保产险常务副总经理盛亚峰透露,中国太保积极开展首台套和新材料保险,截至2017年11月份,仅此一项中国太保就提供了近54亿元的保障额度。“中国太保产险自2011年起就开始探索海外保险业务经营,为客户提供累计超过5000亿元的保险保障。”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查卫民还向记者披露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信保累计支持国内外贸易和投资3.1万亿美元,为数万家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累计向企业支付赔款100亿美元,带动240余家银行为出口企业融资超过2.8万亿元。
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规模将在发展中越来越大。
科技创新是潜在动力
2017年以来,保险公司积极对接场景化、规模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逐渐将保险科技应用于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功能的智能化。比如,数字太保、科技国寿、掌上人保等。
“数据是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资源,通过数据分析重新定义潜在市场,将数据转化为实际价值,中国平安将通过内部各个系统和领航基金,挖掘金融科技和数字健康方面的机会。”平安集团首席创新执行官罗中恒说。
事实上,中国平安已经开始在金融+科技驱动模式中持续受益,体现在其互联网金融平台。如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等今年上半年首现盈利,实现净利润4.2亿元。“互联网用户已成为平安客户数量稳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推动互金平台新业务快速向规模化发展,金融机构服务生态圈逐步成型。”民生证券李锋说。
“从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看,主要是坚持自主研发,通过创新智能产品的方式推动从资本驱动型转变为科技驱动型。此外,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依托其强大的金融科技优势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保监会统计信息部统计管理处副处长段海洲表示。
用科技创新推动保险业发展也是当今国际潮流。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保险科技领域交易量和交易额增长接近1倍,2016年投资总额高达17亿美元。另有预测称,2021年中国保险科技市场总规模将达1.4万亿元。如此看来,中国保险靠科技切入国际保险发展快车道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