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早晨7时,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陇城学区的王峰峰老师会从镇上的教育园区乘坐校车,到几公里外上袁村教学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的任务是给教学点的20多名孩子上音乐课与体育课。
从2015年的秋季学期开始,王峰峰的到来让上袁村教学点负责人杨春霞“感到轻松许多”。这个教学点以前是所小学,后来学生越来越少,只剩下杨春霞一位教师。
“我只会教语文和数学,音体美课程虽然列到了课表上,但只能让学生们自己玩。”杨春霞在上袁村教学点坚持了31年,2015年之前,她一个人教一二年级的十七八个孩子,“教不过来的时候,只能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
上袁村教学点的状况在陇城镇乃至整个甘肃省的偏远乡镇都比较普遍。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办学条件差距大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情况一度让基层教育部门很无奈。
“陇城镇是秦安县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有74公里,教学质量上不去,生源流失就越严重,老师也不愿下去,下去了也留不住。”陇城学区校长安让金说,后来有了校车,将孩子们集中到镇中心小学,虽然学生走读暂时缓解了偏远村镇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但乡村校车安全隐患却一直存在。
为此,秦安县提出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总体思路,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率先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
2014年,秦安县整合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县级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社会捐助200多万元,共筹措资金29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5亩的陇城教育园区。园区分为住宅区、办公区和综合服务区,其中,住宅区建设教师周转住房3栋144套。
有了周转房,教师就能安心留在基层。2015年9月,陇城镇教育园区建成运行。“园区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安让金介绍说,各小学教师集中在园区统一食宿、统一接送,园区规划4个走教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专车1辆,每天负责接送教师白天到走教区学校上课,晚上在园区食宿、备课及开展教研活动。
记者了解到,陇城镇的园区办学模式,打破了校际界限,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和各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调配,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在具体运行中,学科在园区内实行统一“走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教师相对固定,定期交流“走教”;品德、科学等综合学科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随时巡回“走教”,同一学科教师可以为多所学校的学生“走教”上课,解决了学科教师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秦安县县长程江芬认为,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学生不必跑到太远的学校上学,既便于管理,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山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甘肃省政府了解到,日前公布的《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事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推行县域内教师城乡一体化管理机制,推广义务教育教师走教、支教等模式,建立教师动态调节机制,实行一师多校,实现学生不动教师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水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强介绍,未来几年,天水市将以秦安陇城教育园区模式为引领,探索完善“学区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此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