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人的乡愁几乎都是停留在味蕾中。这份记忆会让人跋山涉水,回到那张餐桌旁
江西武宁什锦汤风味独特,色彩斑斓,清新爽口,是人见人爱的一道菜肴。它寓意团圆美满,是家乡人过年婚寿喜庆筵席上必备的一道头菜。
武宁人不富裕,却普遍幸福指数较高。依我看来,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应该跟美食分不开。江西省武宁县,地接湘鄂赣,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县,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内秀的山水小城。
武宁人的年夜饭是从一锅五色生香的什锦汤开始的。什锦汤又叫八宝什锦汤,其实不止八样了。它的制法是将瘦肉、香菇、白萝卜、红萝卜、油豆腐、白豆腐、冬笋、荸荠等切碎,先后放入油锅爆炒,然后加水、淀粉勾芡。等到浓稠适宜时,起锅前再加入熟花生米末、油渣末、鸡蛋花、葱花等。不用说它的味道,就是瞧着这碗里的色彩,红黄青白黑,五颜六色,也能使人食欲顿开,馋涎欲滴。看似普通一汤,难于掌握有三:一是选料,要求荤素、软硬、色调三搭配;二是烹调,油炒者宜香而不枯,水汆者宜嫩而不生,根据原料确定下锅先后顺序;三是下芡起锅,它的烧制得当与否,全凭实践多而产生微妙感觉。制作什锦汤最好用农村的生铁锅,以木柴加热,大火炒香,勾芡后利用灶膛的余温将什锦汤煮稠,在小火慢炖中各种食材的味道互相融合。因是开年第一道菜,武宁人喝什锦汤很郑重,每人盛上一碗,喝完再添,直到把盆里的什锦汤全部喝完,盆撤下,才开始上第二道菜。
武宁什锦汤有一个温暖的来历。传说,九宫山下的锦鸡坡前,住着一家农户。心地善良、勤劳俭朴的老两口,有四个儿子,父子五人耕种着几亩山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起早摸黑,顶风冒雨,勤耕苦种,但应付不完的官差徭役,缴纳不尽的地租田赋,终岁劳碌,难得温饱。这天,老两口把四个儿子叫到面前,交给每人一件耕种工具,让他们自立,并且约定,“三年后的除夕夜回来”。
光阴荏苒,转眼三年过去。这天,正是除夕,老头家里的粮食早就吃光了,只剩下一点薯粉,加点南瓜干,煮了一锅糊糊,算作年夜饭。老两口正准备吃的时候,门外突然传出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四个儿子推门而进,他们身后跟着四个身强力壮、衣着朴素的山里姑娘。老人又惊又喜,一家人含泪欢庆团圆。四个儿子相继禀告了出外谋生经过之后,老人叹口气说:“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只有一锅薯粉糊,大家将就吃一点。”四个儿子连忙示意媳妇从提篮里取出了萝卜、大蒜、豆腐、蘑菇、地耳、黄花、玉米面、荞麦粉,还有照鸡、野兔等。儿媳妇说每人炒一样菜出来孝敬父母,一来庆祝新春佳节,二来祝贺全家团聚,并请爹娘品评菜的滋味。
老两口望着儿子、媳妇,笑得合不拢嘴。不一会,八大盘热腾腾、香喷喷的菜摆上了桌。老头为了避免品评菜味而引起兄弟妯娌之间的不和,就把八盘菜倒在薯粉糊里,说:“穷人家不讲究几盘几碗,干脆,来个一锅烩。”说罢,他用锅铲又把菜肴全部搅碎,边搅边说:“这叫做八味调和,一锅美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贫穷人家,皆大欢喜,叫它‘八宝什锦汤’吧!”
我一直觉得什锦汤的来历很有“中国味”,既有中庸之道,也有中国人性格中的平和善良。在我的记忆中,回老家和什锦汤几乎是一种必然联系,我妈妈还坚持家庭聚会中把什锦汤做头菜的传统。现在想起来,什锦汤其实就是利用了做各种菜的边角料,本来应该是一顿饭的收尾,可它却成了第一道大菜,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