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近1个月的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正在各地火热进行。今天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就是要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植厚法治文化土壤,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
宪法,不仅仅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做到依宪治国。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特别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对全民普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公众对法治事件的关注屡屡掀起舆论波澜。在每一起典型性事件或司法案件中,舆论与司法之间的交锋最后都演变成了一场场普法公开课。可见,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动“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共享依法治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需要在专业普法、精准普法、合力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具体而言,其一,“七五”普法与“六五”普法最根本的区别是“谁执法谁普法”,变软任务为硬指标。普法,可以说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各环节。比如开门立法、征求意见,也是一个普法过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更要严格落实以案释法主体责任,开展专业化、常态化的“以案释法”。其二,推进精准普法,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从需求研判、过程评估、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到扁平化、精细化。比如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强精准普法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探索构建层级式、链条式运行体系。其三,变普法部门的“独唱”为各职能机关、部门、单位的“合唱”。原来的普法主要是几个主管部门去抓,普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看似主管部门由1个变成了16个联席单位,实际上数十个执法单位都会参照。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公权力装进笼子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等行为必须受到制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就是要各个执法单位都担负起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