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付费不卖药
□ 许民彤

知识付费本来是件好事,但不要夸大疗效

目前,国内的知识付费经济,风起云涌,迅猛发展。知识付费平台的快速发展,是人们对知识消费的需要,是人们自我发展、适应社会、获得更多知识技能的需要。此外,除了这些社会和大众需求外,知识付费的火爆,还与当下人们精神和心理的诉求和需要有关。知识消费背后,隐藏着人们的精神焦虑、心理焦虑和知识焦虑。

有人这样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因此,为知识付费,已经成了既时髦又体面的事情。现在你要是没有付费的订阅栏目,好像就显得低人一等。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信息时代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信息量给人们带来的知识焦虑;有经济社会地位固化带来的社会焦虑、身份地位焦虑;有因社会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带来的社会竞争焦虑、生存焦虑;有每个人都想跟上时代脚后跟的时代发展之焦虑……

诸如此类的社会外部压力,引动了心灵内部的冲突,比如紧张感、冲突感、压力感和扭曲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让内心归于平衡和平静,人们必然不断地叩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摆脱和解除生活和生命的不适,寻找稳定平衡的力量。然而,当下,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使人心灵充实的文化精神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心灵鸡汤”“伪心灵鸡汤”早已遭人唾弃,时下流行的所谓“治愈系”文学作品,其浅薄、无病呻吟,也无法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知识付费应运而生,而且,还把人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解除和纾解焦虑感,作为了销售对象,以致有人说“知识付费是缓解全民焦虑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往往借助名人的效应来刺激用户,题目也颇为吸引人,诸如“花钱能买到更好的自己”云云,让用户产生不购课程将会是一大损失的“错觉”,而更多的知识付费用户为“知识”付费,追求的也并非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暂时解除焦虑感的心理慰藉和寄托。

“知识付费”,如今看起来很火,但“知识”销售背后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目前,“知识付费”是按照商业模式运营的,这些知识制造的过程都是标准化操作,而制造者的首要目的,则是考虑如何通过它来赚钱。有媒体报道指出,目前,知识付费领域善于营销的“中间商”,他们把专业、艰深的知识进行“压缩”,“包装”成极易吸收的“二手货”,然后热炒“知识焦虑”这一概念,使知识付费产品顺势成了治疗焦虑的特效药,商业炒作、营销特征十分明显。

用户购买付费知识,获得的并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热点一样转瞬即逝,对构建人的知识体系来讲,毫无作用。有网友就这样说: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同时,“知识”付费消费者,在体验中还存在着一种自我幻觉和自我欺骗。因为现象世界对内心造成的失衡和焦虑,人们急于寻找到缓解“焦虑”的安慰,对于是否能够真正启迪智慧、造福生活的内容缺乏辨认,饥不择食,结果“那些付费而又没有读专栏的人,他们购买的只是‘我花钱购买了专栏’这个行为而已,这是十足的学习幻觉。这是一个买卖,而和学习无关”。

由此来看,无论是这种付费“知识”的供给,还是消费者获得的所谓“知识”体验,都无法使人真正获得摆脱自我异化、寻求解脱、纾解焦虑的精神“良方”、心灵“良药”。

当今,人们如何处理好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越发紧要。人们需要充满信心地面对世界,证实生命价值和意义,具有高度勇气去面对生活,填充人格中的真空,更渴望获得这样的真理,拓宽他们的视野。这种视野,是超越了物质领域的视野,是精神的视野,文化的视野……这才是最高形式的“知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