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环境、污染、交通、资源等方面的“城市病”日益突出,大城市负担加重,小城市创新能力不足。当前,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创意创新思维,推动城市优质资源的优化配合和正确运营,实现城市价值提升和城市文明传承
“目前,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约为41%,当城镇化水平达到70%才会走完城市发展的提速阶段。按照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的速度,我国城市还要经历近30年的快速成长期。”近日,在主题为“城市IP——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之路”的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表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城市创新和运营管理也面临着极大考验。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环境、污染、交通、资源等方面的“城市病”日益突出,大城市负担加重,小城市创新能力不足。当前,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创意创新思维,在运营管理中提升城市资源价值,让城市文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生产生活步入新的台阶。
打造城市IP 助力城市运营
城市IP的提出,有利于提升城市项目的品牌价值,进而提炼城市特色
在本届论坛上,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理事长林竹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IP”的概念。“我们所说的城市IP是关于城市特定价值提升的创意,以及在实现创意的过程中各种要素资源整合的过程。”林竹告诉记者,城市IP不是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对已经落地的成功项目的界定。
“城市IP,不仅仅需要创意和想法,还要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实践成果或样本。如果没有落地能力,没有资源的相互匹配,那就不是城市IP,只是一些想法而已。”林竹表示,IP是法律定义,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成果。城市IP的提出,是为了宣传保护城市创新的成果,将成果进行定义,提升城市项目的品牌价值,进而提炼城市特色。
“城市IP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其实城市IP就是城市的精神灵魂,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层面的东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表示,发掘、树立、提升城市IP,有利于探索城市的活力与起源,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将为城市运营投资指明方向。
目前,很多城市正在或已经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IP,比如地标性建筑、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园区、老城改造等,都是城市IP的具体呈现。“这些城市IP的共同特征是具备规模,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一直以来没有人进行定义。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将之定义为城市IP,将系统性地对其进行推广,并继续推动一些城市IP的落地。”林竹表示,未来联盟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寻找城市IP项目,并对其进行运营和投资,帮助城市IP加速成长。
“事实上,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创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打造城市产业投资和运营的跨界综合体,目的是推动建立中国的城市运营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并通过努力把联盟打造成中国领先的城市IP孵化器与产业金融的资源整合平台。”林竹说。
融合绿色人文 讲好城市故事
打造环境优美又有人文情怀的城市,设计一些能留住城市印记的公共空间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不管如何创新开发,都离不开绿色发展与人文内涵的融合。对此,林竹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构建出了绿色城市IP的理念,近年来海绵城市、循环城市的建设为绿色城市IP的落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借鉴。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意味着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将绿色与人文相结合,将文化创意、养老等带有人文特性的产业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既环境优美又有人文情怀的城市。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如何形成?我认为应该彰显和传承本土文化特性,让建筑与环境相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表示,文化是城市的内涵,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作用。带有文化印记的建筑常常是城市历史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是城市记忆的载体,融合了文化创意的建筑恰恰能体现城市的特征、素质、追求和发展。
此外,AECOM集团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认为,构建人文城市有利于讲出城市故事、突出城市特点。“每个城市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故事,所以不会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再平凡的城市,也有可以述说的故事。”刘泓志认为,城市应该设计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用设计语言留住城市故事。
“用创意设计公共空间并非创造景区博人眼球,而是将本土记忆自然地呈现。”刘泓志以丹麦的哥本哈根为例,该市由于半个世纪前遭遇石油危机,市民被迫放弃汽车用自行车出行,久而久之,自行车出行已成为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哥本哈根政府为了留住本土记忆、延续城市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不断完善自行车道路系统,并在2012年修建了连接首都市中心和市郊的自行车高速路。这种城市的设计语言不仅契合了本土文化,同样也是民生工程,并自然地达到了景观设计的效果,丹麦也渐渐享有了“自行车之国”的美誉。
由此可见,现代城市中,不仅需要华丽的标志性建筑,更需要能留住城市印记的重要公共空间来彰显城市性格。当一个城市有许多城市空间可以诉说故事,这个城市将会极具吸引力。
遵循规划先行 践行多规合一
城市开发建设需要在通盘规划和设计层面进行有效供给,还需要“多规合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城市创新作为近年我国城市建设的焦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贾康认为,任何维度上的城市创新都离不开城市的规划先行和多规合一,城市开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通盘规划和设计层面进行有效供给。
“国土开发需要考虑资源配置的相互关系和综合效益,需要最高水平的规划作为指导和引领。拥有最高决策权的管理部门应当调动政府以及社会的所有智慧和资源,形成一些可行的顶层方案,然后由决策层确定。”贾康表示,顶层规划是最高水平的总规划,任何地方制定城市开发顶层规划都要考虑“五位一体”,动态地优化辖区内的国土开发和城乡建设规划。此外,规划还需要高水平匹配城市运营空间,并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整合。
以河北的固安产业新城为例,贾康介绍,该县规划初期,政府虽然不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但敢于以PPP模式引入民营资本,由民企出资聘请各界各地的规划、城建、环境、产业等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出谋划策,固安县政府采购民企提供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最终确立了“产城融合”整体开发规划机制,在科学的顶层规划带动下,固安成了全国闻名的城市创新开发典范。
其次,在制定顶层规划之后,城市的创新开发需要“多规合一”,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公共交通体系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种规划之间需形成高水平的配套关系。“不少城市在多种规划协调对接中存在问题,各个部门往往互不买账、相互掣肘。”贾康认为,一张蓝图干到底,重在各类规划的管理衔接,一定要将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的参数统一,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与会专家表示,城市创新创意发展,需要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规划做引领,实现城镇、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真正的城市创新就是城市优质资源的优化配合和正确的运营,最终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