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以来,A股IPO申报与获核准的公司数量均有下降。截至目前,11月份仅有约30家公司IPO预披露,此前两个月这一数字均超过70家。特别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关于“IPO堰塞湖现象逐步消除”的表态更是受到资本市场各方关注。IPO堰塞湖是如何消除的?这对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日前,宣昌能在第十届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上表示,逐步实现新股发行常态化,优化内部审核机制,提高效率,使得IPO堰塞湖现象逐步消除。2017年,IPO企业从发行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一年3个月左右,较之前需要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直接融资效率显著提升,可预期性增强。2016年至2017年10月底,沪深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605家,合计融资3411亿元,IPO家数和融资规模均居同期全球前列。IPO常态化发行,为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11月23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18家,其中,已过会30家,未过会48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31家,中止审查企业57家。这个数字比两年前同一时期排队长达800多家已大为缩减。在近一年时间里,停留在“堰塞湖”中的企业数量就减少了230多家。
IPO堰塞湖是如何消除的?在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看来,首先是IPO审核加速,成为了排队企业数量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部分企业主动退出乃至撤回申报材料也有利于IPO堰塞湖的消除。此外,严把上市公司准入关,也有利于IPO堰塞湖的逐步消除。宣昌能表示,严格审核并督促发行人做好信息披露,实现IPO企业现场检查常态化,有助于防止“病从口入”。对信息披露不实甚至有造假嫌疑的企业及时查处;完善发审委委员的遴选和管理机制,建立了发审委履职的监察机制;加大中介机构责任,督促市场各方主体归位尽责。在多措并举作用下,切实提升了IPO企业质量。
“IPO堰塞湖现象逐步消除,将为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表示,今年已有超过400家公司在A股上市,加速了“去库存”;同时,申报上市的排队公司数量不及上市数量,得益于监管层通过加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严把市场准入关,起到了“控增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