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成为科技强国,还须付出更多努力
——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玄兆辉

本报记者 佘惠敏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建设科技强国,您如何理解科技强国这个概念?

玄兆辉:科技强国这个概念,每个人从不同学科角度有不同认识。从我的角度看,科技强国应该有两个维度。从纵向的历史演变维度看,我国现在还不是科技强国,要经过努力将来才能成为科技强国。从横向的国际比较维度看,科技强国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在进步,其他国家也在进步,我们要进步更快,走在其他国家前列,才能成为科技强国。总之,不管从历史维度还是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为科技强国。

记者: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建设科技强国?

玄兆辉: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是最重要的发力点。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这是从国家层面应该加强的。原始创新成果要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带动引领作用非常重要,这种已有的成功经验需要保持。

第三,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要真正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人工智能、信息、交通、航天、海洋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都是决定未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应该率先实现突破。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先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形成从知识创造、知识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军民融合也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方面。

第五,营造良好的“双创”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好相关制度和文化环境,调动全民的“双创”热情和积极性。

记者:我们需要靠什么来达到科技强国目标?

玄兆辉:一靠人才。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发力点,不管是哪项工作,都靠人来实现。人才是第一资源,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我们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二靠投入。建设科技强国,必须保证长期稳定地投入,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现在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2.11%,而很多发达国家在2.5%以上,我们还有提升空间。在投入结构方面,要注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活动之间的合理匹配;要注意企业投入和政府投入的相对关系;还有经费的使用结构问题,我国长期存在对人的投入不足、其他方面投入较多现象,现在这种情况正在转变,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靠体系。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重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部门的知识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四靠制度。制度建设包括的内容较多。首先是推进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和落实。其次是建设可预期的投入保障制度,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第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法规建设已经完成,下一步是如何落实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外,要打造良好的法律和营商环境,包括知识产权、税收政策等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