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雪域之巅感受人文之美
□ 代 玲
普兰妇女身着精美的普兰服饰。 加 央摄
西德村村民表演果尔孜舞。 代 玲摄

☞ 尘封的故事总是需要用心去挖掘,待我们拂去蒙着的灰尘才可窥见一斑。普兰就是一个需要用心去体会、慢慢感受的地方

雪山环绕的西藏自治区普兰县,是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明珠,是大自然风光雨露的馈赠。

来自孟加拉湾的海洋季风越过喜马拉雅山吹到这里,形成了湿润的气候。蜿蜒的马甲藏布(又名“孔雀河”)从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发源,一路向南孕育了富饶美丽的河谷,普兰县城就位于河谷之中。河谷两岸,不仅有千年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还有千年人文历史的辉煌踪迹。

这里有普兰果尔孜和普兰服饰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科迦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贤柏林寺等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自然的馈赠

各种旅行杂志都说“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资深的西藏迷却还说,到了西藏一定要到阿里这个“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地方。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这里相聚,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从这里发源。

普兰县就是从拉萨一路向西进入阿里的门户。进入普兰县霍尔乡,车行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南边是碧蓝澄澈的玛旁雍错,正前方是远远就可以看见的白雪皑皑的冈仁波齐峰。它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矗立在蓝天白云之间。

玛旁雍错是我国蓄水量第二大天然淡水湖,也是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玛旁雍错”译成汉语就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传说中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神赐予人间的甘露,是尽善尽美的湖。

所以一进入普兰,我们首先领略到的就是玛旁雍错和冈仁波齐的美丽与神圣。如果让我想一个词语来形容玛旁雍错和冈仁波齐所在的这块福地,我只能想到“物华天宝”了。它们不仅有高原独特的风情,更重要的是它们身上还承载了文化意义。那一个个优美动人的传说,成就了它们在西藏乃至世界的地位。大自然不仅馈赠给我们眼睛能看到的美,更馈赠给我们心灵能触及到的那抹动人的光。

文化的光辉

物华天宝的地方必然人杰地灵。普兰亦如是。吹着来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的风,行走在虽已冬日萧瑟却依稀可辨夏日盛景的孔雀河谷里,人文的美亦如自然的美一样直抵心灵深处。

冬日万物萧索,孔雀河谷亦逃不过自然定律。乍一看,这是一条不起眼的河谷,稀稀拉拉的流水,光秃秃的树枝,哪里有半点绿洲的影子?就连散落其间的村庄也不见得比别的村庄好看多少。尘封的故事总是需要用心去挖掘,待我们拂去蒙着的灰尘才可窥见一斑。普兰就是一个需要用心去体会、慢慢感受的地方。

我们到县城后的第一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迦寺。“科迦”,在藏语中意为“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先有了科迦寺,然后才有了科迦村。

科迦村村民们传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兰服饰缝制技能,西藏自治区级非遗普兰“央孜歌”、科迦藏戏等。除此之外,科迦村还有宣舞、嘎尔舞、锅庄、民歌等丰富文化艺术资源,被称之为“普兰民俗文化保护库”。

公元16世纪,科迦村的一些村民学习了藏戏,并在每年藏历2月11日科迦男人节里表演。随着藏戏剧目和唱戏人数不断增加,慢慢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科迦藏戏唱腔和表演技能,有了固定的藏戏表演组织。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科迦村正式成立了科迦藏戏队。科迦藏戏队能够完整唱完西藏八大藏戏中的五大藏戏。由于科迦村地处中尼边境,因此在科迦村藏戏表演中会出现尼泊尔语言和尼泊尔人的装扮。在藏戏故事中也夹杂了许多有关尼泊尔的故事。

现在的科迦藏戏队继承了科迦藏戏的独特藏戏唱腔和表演技能。如今,科迦村藏戏队伍不断扩大,队员们邀请原唱藏戏老人来教导唱腔技巧,邀请阿里地区专业文艺老师来指导表演。在农闲期间,藏戏队组织训练,在继承传统藏戏表演和唱腔技能的同时,不断排练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剧目。

除了藏戏,科迦村还有一项特别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传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兰服饰缝制技能。

普兰服饰指普兰妇女服饰,其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普兰服饰主要由袍子、披风、头饰、项链(6至8条长短不一)、耳坠、靴子组成。外形设计如同孔雀开屏,颜色各异、图案别致,被誉为“孔雀服饰”。它包含了诸如金银打造技术、编制技术、刺绣技术、缝制技术等工艺技术。

普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扎西次仁认为,普兰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是他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普兰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向世人展示普兰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我们将更好地支持制作普兰服饰技术的传承人,培育更多年轻普兰人掌握技艺。通过向外推销,更好地显示其经济价值,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扎西次仁说。

69岁的才旺多吉是普兰服饰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喜爱藏族服饰制作,为了改善家里经济条件,他曾师从普兰服饰有名的制作师傅,刻苦学习普兰服饰制作工艺。经过10年学习,才旺多吉熟练掌握了普兰服饰的传统制作技艺。普兰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我意识到普兰服饰不仅仅是一件普通藏族服饰,它更代表了普兰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才旺多吉说,“从此我更加注重普兰服饰传统制作流程和技艺,并免费招收了普兰当地农民子女,给他们传授普兰服饰传统的制作方法,普兰服饰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

传承的魅力

走进孔雀河西岸距普兰县城10公里处的西德村,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正在教几位年轻人表演当地传统的歌舞“普兰果尔孜”。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起源于西德村一带,当地人更喜欢自豪地把这种歌舞叫做“西德果尔孜”。表演该歌舞时有刀有盾,此舞也被称为“刀盾舞”。

这是一种集歌舞、剑术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开始时节奏较慢,而后根据腰鼓节奏,跳舞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并开始唱歌,歌唱盔甲、宝剑、盾牌等兵器的来历、使用方法等,其后节奏再次变快,歌唱英勇无畏的士兵。

如今,在传统9名舞蹈演员基础上,西德果尔孜在全村范围内组建了包含33名舞蹈演员、2名鼓手在内的35人传承团队。它的推广和普及不仅仅在西德村内部,普兰县民间艺术团也学习了果尔孜舞。阿里地区艺术团还多次改编果尔孜舞,并赴区内外演出。

58岁的丹真益西是“普兰果尔孜”西藏自治区级的非遗传承人。目前,他为17个弟子传授“普兰果尔孜”的跳法。“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不仅要把这个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更要发扬光大。”丹真益西说。他的弟子中最年轻的仅22岁。

“过去我拜了两个老师,非常刻苦地学习,才有了现在传承的样子。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会慢慢地退出舞台,传承还是要靠年轻人。”丹真益西说。他认为普兰果尔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希望这样的文化可以延续下去,让子孙后代看到。看到国家现在对发展和繁荣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重视,他非常有信心传承和保护好这一项非遗。

浓厚的传承和保护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25岁的扎西班觉就是其中之一。他跟着老师丹真益西学习果尔孜舞已经3年多了,今年已能登上舞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