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旅游供给侧继续延续这种以花草引人的行为,就不是走进新时代满足人民更高更丰富需求的思维了
我们的旅游供给侧,从建设到推介,相当多的地方和产品,误入了花草丛中。
我曾以十人为一组做过火车旅客、街头行人、亲朋好友调查,问他们最近最新听说的国内旅游“好玩”“好去处”,逐花草而去者分别为六成、七成和四成。
这个随机调查有些多余。因为,闭上眼问自己,我国各地的旅游产品里哪一类最多,一定是花花草草。从中国花牡丹菊花到外国花玫瑰樱花郁金香,从阳春白雪的梅兰到下里巴人的菜花韭菜花,直至高高低低的树木小草,凡是能种成片、跟绿叶不同色的植物花叶,都成了区域旅游的招贴画。新开发的硬造的旅游区域景点以花为媒情有可原,令人叹惜的是一些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景区景点也被推介成花的世界。比如北京,除了故宫、长城,不给人看花就不是旅游。
花草好看,看花草也无错。但是,如果旅游供给侧继续延续这种以花草引人的行为,就不是走进新时代满足人民更高更丰富需求的思维了。
本质上,这种重花花草草而轻文化历史的旅游建设推介思路,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灵魂的载体是什么?除了人即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一个排位非常靠前的载体,那就是旅游。旅游的景区景点和线路的殿堂亭榭、残砖断瓦上,有中华的历史,有民族的故事。这历史这故事,告诉我们何以中华历5000年风雨而弥坚,告诉我们何以惟中华文明从未断裂;这殿堂亭榭、残砖断瓦让人们或长叹或沉思,或渐悟或顿悟:这里是我的国、我的家、我的根之所在。
有一朋友用每个假期做同一件事情,去看文化遗产。让他郁闷的是,近些年好多处文化遗产景点景区,当家的、挡道的是花草。有地方还专门向公众发布几月几号是此景点某某花开佳期的花讯,美其名曰“引导市民旅游消费”。
一个无价的文化遗产竟让花儿唱了主角,看似迎合群众、服务群众,实则是轻薄群众,轻薄自己,也轻薄了旅游者,更轻薄了文化历史。
没有人会不喜欢看花,但看花绝不是旅游最本质的目的,更不应是这个新时代的旅游主题。
旅游像看书,花草最多像书封面图案的花边,是装饰却不是内容。且不说旅游胜地,即使一个普通的旅游目的地,要想让人心向之、必往之,起码得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而花草不过是自然景观里的一点点装饰景观而已。
我曾怀着多重崇敬之意去湖南永州,离开时却心情复杂而且久久不能释怀。
永州,人们一般称其为一个偏远的小城市。他的确“远”——远到舜帝,这位中华美德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南狩苍梧,爱九嶷,死后长眠于九嶷之巅。他的妻子寻夫不得而血泪染青竹,引得毛泽东得到一段九嶷斑竹之后高唱“斑竹一枝千滴泪”。九嶷山下,文学有唐代柳宗元以“千山鸟飞绝”等诗文筑就的奇峰,哲学有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以太极八卦铺设的心学之基石,书法有唐代怀素的狂草之张力……可这里却活生生设出个杜鹃花节来,而且还不在九嶷山。
这般不以美好深厚的文化历史资源而自信,随波逐流追花搞旅游的地方并不是个别现象。
新时代里,旅游供给,到了从花草深处转向历史文化深处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