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邻坊”“心联鑫”……针对基层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上海金山区曾专门出台“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群众工作”33条。如今,两年多实践下来,金山区不少基层治理的“微品牌”越来越响亮。
上海金山区吕巷镇书记沈国忠表示,基层党组织就要“面向基层接地气、面向群众聚人气、面向社会树形象、面向区域促发展”,不断创新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将党建和群众工作落细落小落微落实,从而激活“神经末梢”,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何组长,百姓舞台广场旁的厕所很脏,能不能组织人员打扫一下?”日前,吕巷镇夹漏村4组村民邵火龙来到“巷邻坊”服务点反映意见。
何雪军是吕巷镇夹漏村4组“巷邻坊”负责人,现在村民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他。能解决的,何雪军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他立即向村委会上报。记录下邵火龙反映的情况后,他立刻拿着清洁工具,把公厕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了村委会,为何还要建立“巷邻坊”?原来,吕巷镇党委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前期征集意见时,住得远的村民反映来往一趟村委会要十几公里路程。为方便村民,从2016年3月起,该镇在12个村居共建立了107个“巷邻坊”服务点。
这些“巷邻坊”服务点,主要设在村民小组、党小组长和妇女信息员或村民中有一定威望的群众家里。比如夹漏村16组的“巷邻坊”,就设在党小组长蒋引芳家中,不但可以组织附近党员到家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甚至还可以帮助老年人代缴水电费等。镇里为每个“巷邻坊”每年提供600元茶水钱,党员学习环境也更加宽松,出勤率显著提高。
自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底,吕巷镇“巷邻坊”服务点共接待群众1542人次,登记事件796件,处理事件794件。在群众身边的“巷邻坊”得到了大家的“点赞”,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不下班的小村委”。
基层党组织的创新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创新服务举措就层出不穷,类似“巷邻坊”的服务组织在上海金山区已遍地开花,金山石化街道的“8+3作息制度”、金山廊下镇的“宅基文化”……金山各街镇“孵化”出的一大批基层治理小微品牌,都在当地群众中赢得较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