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再次来到中国,广州也继上海之后成为第二个举办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的城市。在这里,与会者就“城市治理,开放创新”的主题展开交流,共同寻找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解决方案
10月30日至11月1日,围绕“城市治理,开放创新”主题,来自中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学者,就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这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的重头戏。“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
公共空间要更具包容性
包容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正在成为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衡量指标,需要更加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与之相匹配
“当我行走在广州平整宽敞的人行道上,绿意葱茏的环境美化工程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气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乐在其中,社区里开阔的广场让人们欢度休闲时光。中老年人跳舞、打太极,年轻人玩轮滑,各种文娱项目丰富着广州人的生活。总之,广州的公共空间建设成效显著。”在2017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的论坛环节,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亚太区秘书长博娜蒂娅·坦德拉德薇的一席话得到了广泛认同,公共空间建设这一议题也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重点。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公室专家布鲁诺指出,当前全球城镇化超过50%,应该把城市化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工具,提倡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环境宜居度。“人们希望有更好的公共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享用公共权利,这成为衡量宜居城市的指标。”
联合国驻华机构协调员罗世礼特别关注城市包容性,“这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个关键要点。现在的城镇化应该有更好的城市包容性,包括新机会、平等等”。他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更多相关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基础设施及相关的基础服务,以及对新来人员的接受性能够促进城市的平等化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未来城市的治理有了新的要求。一个开放的城市实际上是一个经济的发动机,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陌生人社会的治理要具有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恰恰就是开放和包容性。“城市各类要素的聚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它产生的是1+1>2的效果,这使得城市成为各个国家创新的策源地。”徐林表示,开放和包容,对城市的发展、活力、创新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专家同时指出,城市发展不仅是硬件建设,历史文化的根脉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城市空间改造时应逐渐摒弃重经济价值的思维方式,把社会责任放在核心位置,更多考虑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
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会长王绍恒分享了香港的例子。他介绍,香港60%都是公共用地,住房用地非常少。年轻人希望拓展公共空间供娱乐社交,就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或把历史建筑开放给公众使用。“老建筑活化项目保护了本地人的集体记忆。”
意大利帕德瓦大学副校长波尔图分享了改造活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案例。改造城市中央被遗忘的场景,重新设计新的公共空间,激活历史建筑使闲置空间得以善用。波尔图说,城市的历史建筑是当地人身份认同中重要的一环。在实施改造工程中重整翻新、使用可再生能源、循环使用特殊材料等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城市共建共享共治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识
不久前,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主办了首届广州市城市更新设计竞赛——“老广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从现场调研到编制方案,从与街坊对话到向评委作演讲,广州首次向社会抛出5个老旧小区,不设门槛征集微改造方案,历时3个月后最终收到33件参赛作品。
设计竞赛只是广州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的缩影。据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介绍,近年来,广州不断探索城市治理体制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在建设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积极引导市民参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在管理上,注重全社会的共建共享共治,创造并完善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厅等群众参与共治的组织形式,市政府年度10件民生实事等重要事项充分征集公众意见;在保护上,广州以“河长制”推进水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而在“世界城市日论坛市长对话”现场,广州“河长制”和“10件民生实事”的做法也引起了现场市长、专家的共鸣。
前来参会的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表示,徐州在重化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新产业无缝对接是长远谋划的结果。这一过程中,除了事先规划、人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优势,老百姓的参与至关重要。例如,在垃圾治理中,徐州专门开发了手机APP,方便市民有奖举报,与广州“河长制”的举报措施不谋而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英国布里斯托尔市前市长乔治·弗格森用一句中国古语分享了他对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看法。他表示,每一个市民就是我们行千里的一小步,在布里斯托尔同样有着收集民众智慧的“城市实验室”网站,他们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
创新引领未来城市发展
各种新技术将在未来城市中无处不在,更多城市问题将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
在论坛和交流活动中,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摩拜共享单车的有效推广,使很多城市的出行方式发生变化,这不仅代表了新的消费模式兴起,还说明大城市的交通问题要靠科技创新来解决。他以北京和伦敦两座城市举例,待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后,停车空间总量可以减少5%到10%,届时人们更愿意在城市的街道步行或休闲,预计5到10年可实现这一愿景。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李察尔在主题演讲时则提出,智能可持续化或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走向。智能可持续化城市包括了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生化技术、物联网、3D打印以及自主驾驶等所有技术的应用,还具有越来越高的可达性以及连接性,因此需要应用更多的互联网和机器人技术,并要积极应对这一系列科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利用技术弥合文化上的鸿沟。
“我们看到有很多的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大数据的应用、开放数据以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城市的面貌带来很大的改变。”李察尔说,虽然目前还没有现成的蓝图,但各种新技术在智能城市中将无处不在,极大地提升环境的质量以及人民生活的便捷度,为了做到这点,必须让城市变得更加开放,而且要改善城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