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当前,要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同时,对预算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对症施策、精准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预算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据财政部消息,2018年我国将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在继续保留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同时,增加设置一套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这意味着,明年起政府账本将更细致和透明,不仅能反映出谁在花钱,花到哪个领域,还能反映出钱是怎么花的,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支出。
预算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预算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国人大修订《预算法》,建立起全口径预算体系,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预算公开透明。
当前,要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同时,对预算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对症施策、精准突破。
首先,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准则和基本特征,预决算公开在本质上就是政府行为的透明,关系到政府行为能否有效接受社会监督。近几年的预算改革实践表明,随着预算透明度的不断提升,政府权力运行特别是财政资金收支情况“阳光化”,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比如,“三公”经费的公布越来越细致,使用也越来越规范,数额连年下降。
其次,要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实现预算“硬约束”。现代预算管理的要义在于通过预算约束,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因此必须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经过人大批准的预算,不得随意改变。
比如,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并实行限额管理。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违反预算法和人大通过的预算,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这种情况就属于预算约束弱化的表现。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为此,必须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严肃财经纪律,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再次,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公众不仅关心政府花了多少钱,更关心钱花得怎么样。近年来,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中,都包括了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要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使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
预算不是一个简单的“账本”,而是关系国家治理。下一步,应着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的预算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