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临沂弘扬沂蒙精神实施精准扶贫——
“决不让老区人民掉队”
本报记者 管 斌 王金虎 通讯员 邢仔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山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临沂,沂蒙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这里时“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嘱托,在沂蒙精神引领下,精准施策“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冲锋号在蒙山沂水间吹响。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临沂市,由于历史自然原因,截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贫困群众25.5万户、44.2万人,贫困人口占山东六分之一,其中七成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库区,近七成无劳动能力,六成属于因病因残致贫,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告诉记者:“我们将大力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继续保持与困难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机制办法,蹚出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一村多业、一户多案、一人多岗’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我的父辈是拥军支前模范,现在让我吃喝全靠政府,这不是打我的脸吗?”蒙阴县72岁的贫困户徐美凤说,按照政策,她可以享受“兜底脱贫”,但老人不愿坐享其成,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养殖长毛兔,成为去年临沂市摘掉贫困帽子的29万贫困人口之一。“宁肯苦干,绝不苦熬!在以前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人都能打胜仗,眼前这点困难算啥?”兰陵县压油沟村贫困户夏立方同样发出这样的感慨。依托旅游扶贫,压油沟村已成为远近有名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临沂市市长张术平说,临沂坚持扶贫先扶志,将精神扶贫纳入精准扶贫规划,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弘扬沂蒙精神,拔掉贫困户“思想穷根”。

临沂市选派1537名干部,会同山东省选派的131名第一书记,全部派驻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每名干部联系3个到5个贫困户,结亲连心,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群众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

沂南县代庄村是孟良崮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全村有128户贫困户。最近,村里的扶贫蔬菜大棚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吸引了包括季怀忠在内的贫困户前来咨询。两年前,在外地打工的季怀忠意外遭遇车祸,背上了20多万元债务,妻子又因煤气中毒丧失劳动能力,老季没了心气,整个家庭也深陷贫困。去年,村里建了39个扶贫大棚,县里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5万元贴息信贷,村干部盘算着让老季搞一个,结果他一口回绝:“种大棚是技术活儿,咱弄不好,别赔了夫人又折兵。”沂南县高级农艺师吴振云与季怀忠结了帮扶对子,手把手教他,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技术提高了,效益也立竿见影。今年,季怀忠的大棚已经赚了5万多元,尝到了甜头,老季还想扩大规模:“我打算再要一个大棚,种彩虹梨,加上西红柿、黄瓜,争取年收入10万元。”

对于贫困偏远地区易地搬迁“挪穷窝”,临沂下足了“绣花”功夫。素有“三崮九峪十八沟”之称的临沂市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曾因地处偏僻,村里的小伙存在找对象难的现象。自打20多岁起,村民裴彬就有人给介绍对象,可到34岁了,还是光棍一个,“曾有外村的姑娘嫁过来,走到半道儿就悔婚了,还不是嫌弃咱这穷山沟呗”。

裴彬的转机出现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去年3月,市县两级对崔家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搬迁到15公里外的朱田镇,着眼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确立了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的“三区同建”模式。裴彬分到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到新桥镇纸板厂打工,当上了车间主任,月收入6000元,还买了小轿车。有房有车,上门提亲的不断。这回没费啥周折,裴彬就定下了意中人。“下山一年,村里摆脱了贫困,27个光棍也都成了家!”用村支书曹厚海的话说,这叫双喜临门。目前,全市扶贫易地搬迁完成投资4.25亿元,2300多名困难群众彻底拔掉穷根。

为了坚决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攻坚战,临沂提炼出“电商联村脱贫法、创业孵化脱贫法、股份合作脱贫法”等“沂蒙精准扶贫36计”,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途径综合施策,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中,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辛勤劳动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2015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090个,惠及贫困群众16.7万户、30.1万人,人均增收1028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