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清澈的黑河在流淌,真情滋养着这一方,美丽富饶的天堂……”
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胡杨人家”牧民定居区的一处小院里,蒙古族汉子巴图孟克拿给我们几张密密麻麻的蒙文,通过翻译得知,这是一首歌曲——《黑河之歌》。巴图孟克在额济纳旗水务局工作,既是一名国家干部,也是当地牧民的孩子。“写这首歌,就是因为黑河实行了水量统一调度,黑河水又来到了额济纳,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啊!”
巴图孟克的家人都是牧民,以前住在离“胡杨人家”10多公里外的吉日嘎拉图苏木(蒙古语苏木即乡镇)。家里原来有300多只羊和30多匹骆驼,过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蒙古包。“因为没水,草原上也没了草,我们不得不到100多公里外的地方放牧。”巴图孟克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少得可怜,吃水只能到仅剩的一两口有水的井上排队,有时还要走二三十里路用骆驼去驮水。
黑河是额济纳唯一的地表水源,地下水也靠黑河水补给,对额济纳来说,黑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当地人都知道,“没有黑河水,就没有额济纳”。在巴图孟克写的蒙文歌曲中,还有一首歌是《生命的居延海》,歌中唱道:“世代伴随着大漠苍生,守望家乡的蓝色明镜,美丽如画的居延海,轻轻呼唤着美好的前程。”
巴图孟克说,为了挽救额济纳生态,保护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行黑河调水,东居延海于2002年进水,并从2004年起再未干涸,“当时,心情激动得没法表达,就写了《生命的居延海》。家里来了亲戚,也要带他们到东居延海去看看”。
配合黑河调水,额济纳旗积极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要把每一滴黑河水都用到刀刃上,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巴图孟克一家4口就是在那时退掉大部分草场,搬到了“胡杨人家”定居区,分到了一处院落。
定居后,巴图孟克家的羊和骆驼大量削减,但收入并没有降低。“仅国家发的退牧补贴一项,每人每年就有3.1万元的收入。”巴图孟克说,现在牧民也不再以放牧为主了,主要是搞旅游业,每年来这儿旅游的人很多,“碧波荡漾的故乡圣水,浇灌着这片生命的戈壁,也灌溉着各族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