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代表热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报记者 佘惠敏 黄 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明了方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面对新目标,党的十九大代表纷纷表示,创新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非常振奋的一个地方,就是对创新发展的进一步肯定和部署,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为停下就会被赶超,坚持才能保持领先,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副总经理陈峰说。

陈峰代表表示,报告中“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等内容引起了代表们共鸣。

“当年,全世界仅有一台46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投入运行,其详细的控制策略资料是保密的。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在研发同类型机组的控制策略方面难以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更高等级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控制技术。”陈峰代表说。

作为项目领头人,他的团队正是通过自主创新才实现了600MW等级大容量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完成了对国外先进水平的弯道超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的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看看这五年来国家的变化,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提速……大国工程捷报频传,令国人骄傲、世界瞩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长治清华机械厂二分厂数控铣工韩利萍说。这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创新蓝图深有共鸣。“我们航天人将继续奋力拼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懈努力。”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波说,上海正在实施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包括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努力解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已取得大飞机、世界首台超清高速96环PET-CT系统等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创新成果;上海也在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正在建立,加大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下放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转移转化平台,并培育专业化、模式多样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红色基因,也是安徽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党的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安徽贡献”。

他表示,安徽将打造“主基地”,高位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并作为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努力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着力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

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

“这几年我们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创新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由于政府更加支持、关注科研人才的引进,像我们引进高端人才,政府有很多政策支持。科研人才不仅在企业有较好的收入,在政策层面,比如住房、小孩入学等都有很好的待遇。”党的十九大代表、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说,企业里的研发人员,无论是收入还是发展通道,这些年都越来越清晰。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说,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上海大学已明确提出自己的使命是培养身心健康、服务国家,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今年,上海大学在预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研究生奖学金增加投入1700多万元,提高幅度超过35%。”他表示,上海大学还将瞄准内涵式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将瞄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遴选一批一流学科作为建设重点,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对未来中国的自主创新更有信心了。”代表们纷纷表示,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