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海上花园”厦门不仅城市颜值越来越高,经济活力更是亮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被优美的宜居环境、开放包容的文化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而来,扎根成长,城市魅力日渐浓郁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盛赞厦门高颜值、高素质。高颜值体现在厦门是一座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素质则体现在厦门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新兴产业,也体现在方兴未艾的总部经济。
环岛路是厦门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高大挺拔的椰树、四季盛开的鲜花、长年青翠的绿草,让人赏心悦目;湛蓝的天空、洁净的沙滩、广阔的大海,让游人流连忘返。走在环岛路观音山段,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风格各异、鳞次栉比,每一幢楼都是一个品牌,都是一个企业总部,这些产值税收过亿的总部大楼,正在书写着令人振奋的财富传奇。总部经济,也成为厦门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拓展总部企业落户空间
思明区作为厦门市核心区,也是厦门市总部企业的聚集区,其财政收入和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厦门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
今年前8个月,思明区65家总部企业实现纳税37.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2.8%。重点园区贡献显著,超百万重点税源1478家,纳税126.9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7.9%。
厦门市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始于2010年。这一年,思明区在厦门率先提出打造海西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思路,为吸引更多企业把总部落户思明,加快建设东南总部经济高地,思明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厦门生根发芽,逐步发展壮大,业务一步步走向全世界,成长为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
思明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是海峡西岸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商务营运中心,项目总开发建设用地13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324.7万平方米。该项目2006年2月份动工建设,目前,启动区一期11栋、二期3栋写字楼均已交付使用。
2012年底,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里,安踏大厦拔地而起,首家总部企业入驻这里。“刚开始搬到厦门的时候,大楼还没有建好,思明区政府帮忙协调临时办公地点,提供资金补贴,使企业的业务顺利开展起来,对此我们十分感激。”安踏总裁办主任陈晓龙回忆起安踏刚来厦门的情景时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除观音山外,鹭江道也是一条流金淌银的总部经济带,目前已建成投用的总部企业大楼有17幢,楼宇年度纳税总额近15亿元。
吸引人才扎根创业
人才是企业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部经济的发展更依赖高端人才的加入和支持。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厦门就业,带领厦门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化,厦门市政府灵活应对,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发展。
厦门爱亦锐光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旗下拥有“BOLON”“MOLSION”“PROSUN”“QINA”四大眼镜品牌。随着企业发展,爱亦锐的产品开始走向世界。为了应对国际化发展,爱亦锐邀请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Mauro加入公司。但按照规定,外国人在国内办理就业生活的相关手续需要1个月至2个月。为保证其手续能及时办理,思明区政府工作人员打破常规,仅用十几天的时间就办好了相关手续,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
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只是厦门市引进人才政策的一部分,为让高端人才来得了、留得下,厦门市在生活、住房、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人才在厦门感受到家的温暖。
此外,为了吸引优秀企业来厦门设立总部,厦门市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政策、总部型企业认定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的扶持政策等,方便企业搬迁和落地厦门。对于被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公司,自认定年度起,给予5年税收奖励,前2年给予80%的奖励,后3年给予40%的奖励。减税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实现良好快速发展。
助力总部企业发展壮大
“思明区政府办事非常高效,各方面政策非常人性化。”林德(中国)叉车生产总监、党委书记谢家华对记者说。1993年成立于厦门的林德叉车,见证了厦门市思明区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目前,思明区已经构建起区、街、社区、楼宇物业四级联动体系,形成了“四个一”工作机制(一个服务班子、一批专兼职人员、一套扶持政策、一个推进机制),不断优化服务。同时,各街道也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比如一楼一员、信息奖励、多方互动等,各具特色,行之有效。
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在经济建设投资中的规模和比重,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明区政府还制定了《思明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的若干意见》,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培育企业上市,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去年以来,美图、吉比特、光莆电子(转板)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点触科技等1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目前,全区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6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24家。
如今的厦门,海上花园般优美的宜居环境、开放包容的文化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来到厦门、扎根厦门。厦门海西总部经济聚集区,正在彰显越来越大的魅力。
采访札记
高素质源于高质量
薛志伟
厦门很美,厦门很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厦门面积最小,只有1699平方公里,比很多县都要小;人口最少,2016年末常住人口只有392万,比很多地级市人口都要少;经济总量最小,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784.25亿元,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只能排在50位之后。
小归小,厦门经济发展质量却很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厦门市财政收入排第9位;财政收入与GDP比值为28.6%,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2位。
在福建省内,厦门经济发展质量遥遥领先,以占全省9.8%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4%的生产总值、24%的财政收入和49.6%的进出口总额。2016年,厦门常住人口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财政收入总量多年稳居福建省第一位。
总量小、人均高、质量好,源于厦门市平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追求。概括起来,就是不求GDP的高低,但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求排名的先后,但求综合环境的优质;不求绝对数的领先,但求相对优势的凸显。根本目的,就是让这座城市颜值更高、素质更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高颜值、高素质、高获得感,这都需要政府的高投入。多年来,厦门市财政一般预算70%以上都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今年1月份至8月份,作为核心区的思明区财政支出54.56亿元,用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和城乡社区方面的支出高达39.44亿元,占全部支出的72%以上。
综合来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会带来财政上的高收入,政府将大量收入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又带来了城市的高颜值、高素质和群众的高获得感。这反过来又吸引了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本的聚集,形成了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