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承德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强市——
满目青山翠 流水碧天蓝
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李红雷 刘建军
①承德市本着500米见园的原则,为市民打造休闲娱乐场所。(资料图片)
②承德县深水河村2200亩苹果喜获丰收。刘 颖摄
③植树造林已成为承德人的自觉行动。王海琦摄
④承德市区湿地绕城。(资料图片)
⑤游客尽享承德生态观光游。刘环宇摄

记者从北京出发驱车200余公里,进入了河北承德市,这里秋意正浓,漫山遍野色彩分明,红色的枫树、杏树,黄色的榉树、桦树,绿色的油松、侧柏……在湛蓝的天空下,一个五彩斑斓的秋天尽收眼底。

此时的塞罕坝,正等着摄影家的检阅。“这场秋雨我已经等了3天了,秋雨过后的塞罕坝不用刻意地选取角度,怎么拍都很美。这种美,大气、纯净、冲击力强,让人荡气回肠,作品在我的朋友圈都被刷爆了。”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牛春雷对记者说。“今年休假被朋友拽到围场来了,这里离北京近、交通方便、景色好,明年我还要来”。牛春雷一行14人,已经在围场创作了4天。

承德,始终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投资者。

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在谈到承德的发展时,坚定的语气中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总目标,着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加强生态修复和建设,着力推进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全力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大地更绿 河川更美

肩负生态和脱贫的政治责任、历史使命的承德市,科学运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法,大力提升环境质量,扩大生态优势,增强生态引力,闯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持续植树造林,让大地更绿。

塞罕坝精神一直激励着承德人不断地植树造林,日益改善生活环境。

“我们这营子的人,看见荒山秃岭就不舒服。你看,前面那道梁,10年前也是光秃顶,现在那边雪白的是皇冠梨,左边沟口红彤彤的是小沙果,右边梁上淡黄的是香水梨。”在隆化大黑沟一片片青松织染成的浓绿中,承德造林女英雄郑淑芳指着满山的果树说。郑淑芳今年69岁,33年来,她种植了30多万棵树木,把一个下雨泥沙俱下、刮风沙土眯眼的大黑沟变成了郁郁葱葱果木飘香的生态沟。

在承德,植树造林的生态意识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承德人的心中。

长期以来,承德市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地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全市森林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万亩发展到341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8%提升到了57.6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5年来,全市退化草场面积减少50%以上,草地植被覆盖度由工程实施前的平均30%提高到了60%以上。

目前,承德市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比30年前减少了36.8%,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先行示范区,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

同时,为了保护这片“绿”,承德市推行“党政齐抓、一岗双责、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森林草原管护机制。构建起全市30分钟森林火灾扑救圈,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伍273支,严禁滥砍、滥伐、滥占、滥采、滥挖,全国一流的森林草原防护机制及其成效得到了国家林业局高度认可。

水更清 天更蓝

全面实施水源地保护治理,让河川更美。

“京津一杯水,半杯源承德”。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责无旁贷。

2016年,为改善库区水质,保障天津水源,承德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河北省统一部署,出台了《依法取缔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工作方案》。

“上世纪90年代我就养鱼,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这个生计,一下不让养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的渔民张宝勤说。但是,为了保证水质,张宝勤在全村带头签订了承诺书。

在张宝勤等党员的带头作用下,渔民们纷纷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生态建设,支持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截至5月20日,潘家口水库承德水域网箱养鱼全部依法取缔,提前半年完成既定任务。

为了源源不断的清水,为了给市民提供山清水秀的田园生活,承德市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重点实施21世纪首水、坡耕地试点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潮滦两河水源涵养林等157个项目建设,组建水务集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实施了滦河、武烈河治理、双峰寺水库、中心城区给排水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新增蓄水能力1074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8300平方公里,确保每年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3.4%水源的稳定输入。

在此基础上,坚持强监管,推行县区党政一把手“河长制”,实施水总量和污总量控制,对重要河流断面实时监测,严格跨界生态考核,扩大在全市范围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影响力。同时,全面取缔河道违法排污口,地表水国、省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8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让蓝天更蓝。

入秋以来,承德碧空如洗,令人神清气爽。无论是在市民广场,还是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无论是久居这座城市的市民,还是到此旅游观光的游客,都惬意地享受着蓝天白云。

每天都到广场锻炼身体的刘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承德的天气越来越好,空气呼吸起来特别舒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承德市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全方位防治大气污染,不断深化“工业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农牧源和扬尘源”等重点领域源头治理,对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并实行精细化管理,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持续深化重点区域污染减排,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增绿”,承德治理大气污染频出实招。从清洁能源供应入手,该市首先聚焦削减燃煤污染,全力打好“减煤攻坚战”,不断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控制工业污染,对重点行业加强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运行监管,提高污染治理效率,确保提标、达标;提倡绿色出行,对各种汽车严格管理,减少尾气排放。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建设标准模块化充电站16座,充电桩470台(套)并投入使用。

坚守“天蓝”底线,承德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钢铁产能122万吨、粗钢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401万吨,在全省率先淘汰实心黏土砖产业;取缔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776台,治理矿山867个,推广清洁炉具3.8万台,推广新能源公交车511辆,实现了全市黄标车清零。

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让市民看见了蓝天白云、呼吸上了清新的空气,也让人们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露天烧烤全面取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制肥、饲料化及能源化利用等综合利用。

记者从承德市环保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就达133天,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37微克,同比下降5.7%,是全省唯一PM2.5同比下降的城市,空气质量一直位居京津冀前列。今年6月份,在河北省11个设区市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承德一举跃居全省首位。

百姓更富 城市更强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百姓更富。

金秋时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围场县张家湾乡巴头沟村果品种植基地,“123”金红苹果挂满枝头。看着丰收在望的果实,村民张国锋说:“今年的效益又不会差啊!这经济林建设真是一招好棋,小苹果成了村里的大产业,去年仅卖果品村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14000元。”说话间,张国锋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承德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百姓更富,让城市更强。

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同步推进,大力发展林上果品及深加工、林中休闲旅游、林下种养兼作“立体经营”,着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建设苹果、板栗、山楂、山杏、沙棘、花卉中药材、园林苗木、时令果采摘等8大富民产业基地。全市有生态果品深加工企业356家,年销售收入121亿元。涌现出神栗集团、怡达集团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挥本土特产优势,挖掘生态产业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2016年农民人均经济林收入304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既让山川绿起来,又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才能带给百姓更多的福祉。充分发挥生态引力,承德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大数据、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天然山泉水、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十大绿色产业”,一大批绿色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并将陆续进入收获期,为发展积蓄了后劲。

独特的生态优势,引来了大批产业项目。围绕绿色主导产业,承德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牌、绿色牌,吸引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向承德聚集。2016年,签约引资项目86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344.32亿元;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03个,总投资达到1813亿元,已到位361.6亿元,引进先进技术160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